刘政 蔡丽红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情况、新变化不断出现,影响中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加强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时刻受到威胁。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全,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要确保学生安全,必须抓好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救护的能力,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真对性和有效性,将安全损失降到最小的程度。
二、当前学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成绩至上,安全形式大于内容
1.学校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
学校并没有把安全教育工作当作学校的常规工作来抓,而是通常采取“集中突击型”和“纪念日庆典类型”的方式来抓。学校安全教育方法单一,具体实践不足,没有正确引导学生真正形成并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
2.社会家长看重考试成才,忽视了学生健康成长
对中学生的关注往往集中在选拔性考试的成功与否上,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往往只谈考试成绩,忽略了中学生这个时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学生缺乏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
很多学校没有设置安全教育的课程,安全教育往往只体现在集会的口号上、班级的班会活动中、班主任的口头教育和家长会的提醒上面。甚至认为配备安全硬件设施、加强保卫队伍建设、限制学生活动就可以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错误理解使中学安全教育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三)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差,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大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加上学习任务负担重、压力大,平时缺乏安全演练,不能够有效地理解和运用安全知识。部分中学生不但不接受安全教育,反而受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崇尚暴力极端行为,甚至盲目模仿尝试不安全行为,这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三、加强和完善中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学习安全知识,培养自救能力
我们应该针对青少年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以安全健康知识竞赛、讲座、防灾自救演习等教育方式向学生普及安全防护和法律知识,使中学生基本做到“三懂”、“三会”。即:懂得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危险性,懂得各种危险危害的形成原理,懂得预防各种危险危害;学会报警方法,学会预防危险,学会自护自救方法。
(二)与时俱进,探索安全教育的新内容
学校要通过张贴各种安全标语,设置安全橱窗,出专题安全教育黑板报,上安全教育课等方式,使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技能,更好的保证个体的生命健康。
1.认真做好班级安全教育工作
在班级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结合上级安全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落实。
班级每周要开一次主题安全教育会,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安全事例及经常遇到的突发事件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并通过讨论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正确做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真正做到有效地预防和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危。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与学生安全密切相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威胁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学校要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学生心理维护;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
(一)明确安全教育制度,政策贵在落实
首先,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发挥学校教育平台的优势,将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设立校本课程,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其次,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各级安全预警机制,完善安全教育问责制度。
(二)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各部门要齐抓共管,严厉打击危害学校及中学生安全的不法行为,对校门口的一些摊点、校园附近的一些黑色网吧,对中学生存有安全隐患的一切问题,该取缔的取缔,该打击的打击,切实改善校园周边治安状况,净化社会空气,优化育人环境。
(三)因势利导,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学校是公共场所,学生是未成年人,往往缺乏责任感,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远离安全事故。
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达到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学校安全无小事,学生安全更关键,只有教师,学生都树立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