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文娟
文本再构,即对同一种教材进行从内容、目标、过程三维角度不同程度的整合、建构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效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基础、不同语言环境、不同个性的学生面对着同一种教材,其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是不同的。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小学英语教师不应“被教材牵着走”,而是要将主动权掌握在手里,让教材为我所用,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
Nunan(1999)主张语言教学中不能把语言看作孤立的句子来教学,应该重视语境的作用。所以再构文本就是将所要学习的零散的知识点放入到恰当的语言环境中整体地理解和运用,恰当的语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学以致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停留在灌输的范畴,教师一味地根据教材向学生教授知识点,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习效率是不高的。随着现代科学综合化趋势愈来愈明显,教育理论研究愈来愈深入,多种模式进行整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的,有创造性的人才,对教材有效地再构成为众多理论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我就“第七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参与感受发表几点我的看法。
“第七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向我们展示了全国不同省市的优秀教师的英语课堂,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展示风格各异的课堂教学风格,但他们标准的英语发音,舒服的肢体语言,富有亲和力和变现力的声音深入大家的内心,即使这些老师与学生是第一次合作,但完全让我们看到的是师生融洽默契的配合,就像他们是多年的好朋友。除了这些扎实的基本功外,他们还充分向我们展示了文本再构的意义,老师们都积极地把词汇融合到语篇,甚至是生活的语境中去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英语交流。还有的老师自编文本,自创背景,把文本再构的理论运用到实际。
来自开封的龚琳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她讲授的课题是《Where is my dog?》,本课主要目的是练习介词的使用。 英语中的介词相对于汉语来说数量更多,英语作为一种分析性的语言,介词在整个语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了介词本身表示的各种意义外,介词还可以和动词构成许多动词短语,这样介词的意义就更加繁多。除了量大,英语的介词也比较抽象,单独来分析它的意思是比较片面的,要熟练地掌握就必须要把这些介词运用到实际的语境中去,对于作为第二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在操练环节,龚琳教师结合电影《功夫熊猫》,应用TPR教学法,自编了一套功夫操,先演示,然后让学生练习,再进行分小组比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住了介词的用法。整节课高潮不断,学生和教师都积极忘我地投入到课堂中。
文本再构不是要求教师每一堂课都要绞尽脑汁地想新文本,抛弃旧文本,而是要善于利用教材,挖掘课本潜在的教学内容,运用教师的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特点进行再构,这样都能轻轻松松地把最佳课堂效果发挥出来。乔老师讲授的科普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When I grow up》。在课的开始,乔老师以一首好听英文歌曲引入新课,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接着乔老师用情景的方法学习了职业的名称,紧接着乔老师举例When I grow up ,I will be a teacher,I can teach my students knowledge,即用到了本篇阅读中的关键句子When I grow up ,I will be a …,I can…,然后让学生通过这个句子来陈述自己的理想。整节课上,乔老师用大量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不仅让学生操练了课文的知识点,而且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理想之旅,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这节课上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在学习教材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语言得到充分地运用。
本次教学研讨会中,来自重庆巴蜀小学的甘翠竹老师所执教的《Its red》一课,就充分的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展示的不只是一节丰富的英语课,还是一节让学生兴趣高昂的美术课。整堂课都是在师生互动,生生活动中进行的。作为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只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英语知识点,单词认知和句子认知面比较窄。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是这一年龄的孩子显著的年龄特征,甘老师在教授本节课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模式,以变魔术的方式引出red、yellow、blue等颜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再让学生自己在小组中动手操作,试着将blue和yellow混在一起,“变”出了green,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展示和交流,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做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种方式不仅使课堂“活”了起来,还让学在再动手动脑中学会了美术中调色的原理,将英语课与美术课联系了起来,促进了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有效地进行了学科渗透。教师的教学目标把握明确,整堂课以文本为重点,却又不局限于文本,而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地进行拓展,使学生最终能够达到“活用英语”的水准。
由广东省董剑老师执教的《My Daily Routine》一课,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课主要采用了故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为主要目的。课堂上不局限于教材文本,而是创设医生猜故事、教师讲故事、学生读故事、给故事配音和续写故事为主要教学环节。董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图片,和学生一起观察和推理故事的发展脉络,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再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配音和动作表演,实现学生的语言输出,整堂课师生交流的十分融洽,课堂气氛十分和谐,特别在最后Danny背着Tommy飞去学校这一场景更是深入人心,老师与学生一起表演互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学习教学文本的同时,充分地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点。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时代的内容积极丰富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是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用教材有效地教,而不是教教材”。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文本再构的意义是要让教师能够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死教书,教死书,只是做一个教书匠,而是会善于利用教材,开发教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素质的培养,更让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这样长期的“学术”锻炼,我们有理由相信将会有越来愈多优秀的英语教师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