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角下《奥立弗·退斯特》的解读

2016-05-30 09:35任贺贺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批评狄更斯查尔斯

任贺贺

摘 要:以往对查尔斯·狄更斯《奥立弗·退斯特》的解读多是从道德、人性方面进行,而往往忽视该小说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本文在生态批评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仔细分析该小说文本、研读狄更斯其他文学作品,对该小说中被异化了的人物形象、生态思想进行了解读,并探求了这一思想的根源,期望能全面认识这部小说。

关键词:生态批评;查尔斯·狄更斯;《奥立弗·退斯特》

生态批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基于生态学理念,又结合文学自身特点,探求文学与生态自然之间关系的批评理论。生态批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时间并不长,但由于其关注文学作品中生态平衡观念的呈现,以及关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构建,使得该批评理论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奥立弗·退斯特》是英国19世纪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在以往的文学批评中,人们习惯将其视作揭露童工悲惨遭遇、济贫院腐朽制度等一系列社会黑暗的小说。笔者在反复阅读原文的情况下,发现该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故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形象,并探索狄更斯生态意识的根源,重新审视这部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小说。

一、被社会生态异化的人物形象

19世纪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与日俱增,认为物质享受才是生活的全部,精神层面的追求显得一文不值。由此,利欲熏心,对金钱的追逐让人们在人性已发生扭曲之时也浑然不知。而狄更斯正是看到这一点,有感于工业化之下人类内心的扭曲变形,在《奥立弗·退斯特》中创作出一系列被社会生态所异化的人物形象。

(一)对费根和赛克斯等人的解读

费根,“一个年纪很老的干瘪犹太,……可憎可厌的面孔被一头蓬乱披散的红发遮盖着”[1],是该小说中“恶魔阵营”的重要人物。他对金钱的追逐是通过一帮“贼孩子”的偷盗行为实现的,以这些孩子的生命为赌注,拼命让他们行窃。而费根根本不关心这些孩子的死活,只是将他们视为牟利的工具,“真是些聪明的小狗!……始终没有供出老费根!而供出了又有什么用呢?这既不能松开他们脖子上的绞索套结,也不能推迟一分钟抽去他们脚下的活动踏板。”[2]由此,这个吝啬而又几近无情的老犹太能够拥有像镶着宝石的“豪华金表”的物品。后来,为了自身不被牵连,他还串通赛克斯打算断送奥立弗的性命。就连最后已经身陷囹圄,他哀求奥立弗将其救出时,也丝毫没有悔过的意思。而赛克斯也是该小说中一个十恶不赦的狠角色。他也是行窃为业,在伙同蒙克斯欲对一家富人行窃的过程中,竟然强行带上年幼的奥立弗,并“紧紧扼住奥立弗的手腕子,用枪口抵着他的太阳穴。”[3]与费根一样,这些孩子在他眼中就是获取金钱的工具,一旦行窃失手,便像丢垃圾似地丢掉,不留活路。而他下手杀害自己情人南茜的行径更显示出该人物的穷凶极恶。

正是由于19世纪英国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以及追求物质享受的大潮,使人们丧失了本身的善心。生活在城市建筑之中的人们很少真正地将自己作为自然的一份子来审视自己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于是,人们最终走向逐利的极端,在社会上产生了诸如费根、赛克斯、蒙克斯的人物。毫无疑问,狄更斯对当时社会环境如何使人性发生扭曲进行了深入思考,塑造出这些被社会异化了的人物形象,对不正常的社会生态进行揭露。

(二)对奥立弗等人物形象的反思

在《奥立弗·退斯特》里,布朗劳先生、露梓小姐(奥立弗的小姨)、梅里太太以及奥立弗似乎没有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举止端庄,性情优雅,显示出尊贵的一面。布朗劳先生宽宏大量,慈悲为怀,不重金钱;梅里太太和露梓小姐在面对“小偷”时,竟宽恕相待。也许由于他们出身高贵,思想进步,是当时混乱社会中仅剩的温存。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奥立弗这个人物形象时,却出现一些与以往不同的解读。

奥立弗孤儿出身,后进贫民收容所,又随保姆曼太太生活到9岁,后进习艺所。再后来他作棺材铺学徒,溜走伦敦,后入贼窝。通过梳理奥立弗的生活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他生活的环境并不能使其接受良好的教育。相反,这些地方的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伦敦还与一帮窃贼生活,所以奥立弗又怎能保持“出淤泥而不染”呢?比如,奥立弗在布朗劳先生家中时回答问题是总是彬彬有礼:“的确很多,先生……我想大概就是那几本很重的书,先生……我想我更愿意读书,先生。”[4]奥立弗这一形象因丝毫不受当时社会生态的影响而显得太过完美,而显得不丰满真实。“其实,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主观幻想,它无视生活环境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影响。”[5]

二、生态思想的体现

(一)对产业革命和城市化负面影响的批判

在《奥立弗·退斯特》中,狄更斯对产业革命造成的污染进行了大量描写:“两岸给煤烟熏黑的货栈笨重而阴郁地矗立在密密麻麻的屋顶和山墙丛中,愠怒地俯视着黑得连它们这样的庞然大物也映不出来的水面。”[6]再如“运煤船的灰和成堆的矮房子喷出的烟把两岸的建筑染得最脏,把河上的船只染得最黑。”[7]当绝大多数人们还沉浸在产业革命和城市化带给人们物质享受的氛围里时,狄更斯却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对生态环境的忧虑,用文学的形式向世人展示,这足以显示出他作为一名文学家的生态意识与远见卓识。

当奥立弗初来伦敦时,“他从来没有看到过比这更脏、更穷的地方。街道窄得要命、泥泞不堪,空气里充满臭味。”[8]在该小说中,伦敦的城市环境幽森恶劣,并不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所有的房间里腐朽的窗板都关得严严实实,窗闩都用螺钉牢牢地固定在木头上;仅有的光线是从顶端的圆孔里溜进来的,这就使屋里充满了奇怪的暗影,益发显得阴森可怖。”[9]过度的城市化使城市的相关配套设施并不完善,人类挤在坚硬的楼房之中,不再去关注如何与自然接触,而仅仅蜷缩在这局限的范围之内。

(二)回归自然的倾向

人本来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大自然中,人类与其他物种共享地球资源。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渐减少了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物质资料的获得上,甚至出现了以牺牲自然来谋求发展的现象。最终,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自然灾害纷至沓来,人类的精神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生活在工业化城市伦敦的狄更斯正是认识到了科技发展、城市变迁给人们心灵上带来的困惑,于是在其作品中以自然的清新美景与城市中的肮脏混乱作对比,来表达回归自然的倾向,“从而揭露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熟视无睹和肆意破坏,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感悟和尊重,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10]

在《奥立弗·退斯特》第三十二章中,奥立弗被露梓小姐和梅西太太带到乡下,奥立弗像是回到了故乡,轻松愉快之情溢于言表:“这个羸弱的孩子在青山茂林环抱中,在内地乡村的清香空气里所感到的欣喜和快乐,所享受的平静和安宁,谁能够描写?……当死神的手按到他们身上的时候,最终也会渴望对大自然的面貌瞥上一眼;他们一旦远离了往日悲欢的环境,好像立刻进入生命的一个新阶段。”[11]面对着无边的原野,奥立弗的心境一下子舒展开来,所有的悲伤都消失殆尽,“既尝不到幽囚之苦,又无需同坏人周旋;只有愉快和幸福的念头。”[12]奥立弗回到清新怡人的自然后找到了慰藉,在乡下的三个月里每天都与自然亲密接触,认为这是“人间天堂”。这何尝不是狄更斯的一种夙愿呢?每日与花鸟清香为伴,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多么令人向往。狄更斯在文学作品中以细腻的笔触,号召人们去关注自然,回归自然。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今,狄更斯所描绘的自然之美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向往。

三、狄更斯生态思想的脉络及根源

(一)一以贯之的生态意识

在《老古玩店》中,吐伦特和小耐尔在经历了伦敦的噩梦之后来到英国西部的乡下,在那里,人类的活动没有影响到自然,而自然的美好又给予人类欢欣。虽然小耐尔最终离开了人世,但她与自然融为了一体。在《董贝父子》中,狄更斯对火车在原野横冲直撞、进行了恶魔般地描摹;在《荒凉山庄》中,他对曼彻斯特这座钢铁之城煤灰飞扬的场景和浓雾弥天的天气进行描写。这些都显示出这位文学家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出发,关注人类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此外《大卫·科波菲尔》和《小杜丽》等作品流露出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此,我们也能看出狄更斯在文学创作中的生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不是偶然地昙花一现。

(二)生态思想的根源

首先是狄更斯个人经历使然。狄更斯12岁时便做了一名鞋油作坊的学徒,期间,他体会到底层工人的艰辛,看到人们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童工现象和环境污染。“这段日子虽然使年幼的狄更斯吃了不少苦头,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但是他遭受的痛苦辛酸反过来成为激励他勇往直前、奋发图强的动力,它对狄更斯的成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13]由此,恶劣的工厂环境、残酷的社会现实让狄更斯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思索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何为理想的生存状态,并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科技发展给社会和人类生存方式带来的利弊。

其次是狄更斯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的浪漫情怀。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以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潮席卷英国,他们集中笔墨对自然事物热情讴歌,表达对自然的无限热爱。狄更斯在这样的文学风气下成长起来,深受浪漫主义文风的浸染,使其对自然风光充满无比喜爱与向往,于是便在其作品当中显示出这种浪漫主义气质。《奥立弗·退斯特》和其他小说中对自然旷野的描写、对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美好期盼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奥立弗·退斯特》重新进行解读,我们发现社会生态对人能有一种异化的作用,并逐渐明了像费根、赛克斯和奥立弗等人物形象塑造的原因及得失。此外,我们也逐渐明了狄更斯文学思想体系中超越当时作家的绿色思维、生态意识,这是我们以前在分析狄更斯文学作品中所忽视的一点。并且,《奥立弗·退斯特》显示出狄更斯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即反对以发展为唯一目的,批判科技发展中破坏生态的行为,提倡回归自然与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而随着当今世界变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狄更斯的生态思想中无疑对我们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2][3][4][6][7][8][9][11][12](英)狄更斯著.荣如德译.奥立弗·退斯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68.71.180.113.417.457.67.154.283.284.

[5][13]赖干坚.狄更斯评传[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122.13.

[10]陈颖,李潇颖.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狄更斯作品中回归自然的主题[J].名作欣赏,2010(7):62.

猜你喜欢
生态批评狄更斯查尔斯
I ’m a Dog Lover
Tricks or Treats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My New Teacher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