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探讨课程设置改革

2016-05-30 10:48:04池昀瑜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外语专业就业现状复合型人才

池昀瑜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外企不断进驻国内,学习外语的人数与日俱增,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以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外语人才已难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本文在分析目前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江浙地区数所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为课程设置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外语专业 就业现状 课程改革 复合型人才

随着各院校对外语类学生的扩招以及社会上各类小语种培训机构的涌现,掌握一门外语已经不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的单一的外语人才已难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虽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外语教学取得了瞩目成就,但是当下的课程设置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外语专业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一、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了外企的本土化和国企的国际化,这为外语专业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但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低迷后,外企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大幅减弱,导致外语专业失业率升高。纵观近年来外语专业的就业情况,形势不容乐观,麦可思发布过一组数据,2009年度本科专业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专业中,英语排在第三位,人数达到1.36万人;而在2010年度本科专业失业率排行榜(前10位)中,英语专业却排在第一位,毕业半年后的失业量达1.57万人(麦可思研究院,2011)。那么外语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又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呢,通过向江浙地区数所高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83份,调查结果发现外语专业就业过程中主要有如下困难:

1.各院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趋同,培养出的学生特色不鲜明,学生无特长,致使外语专业一些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很多院校和教育机构依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甚至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使得学生竞争优势锐减。

2.外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缺乏。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味强调分数和课本,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匮乏。学生在求职面试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致使屡屡碰壁。此外,不少同学刚入大学时对大学生活缺乏正确的定位,而学校也未安排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使得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缺乏个人学习与发展动力;而从大学到就业又是一次新的转变,学生表示还没做好心理准备,因此,“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高校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还相对欠缺。

3.眼高手低。由于不恰当的自我定位,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就业的期望过高。学生高估了自身能力,对工资、福利待遇等要求过高,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接纳。还有一些学生一味追求大城市、大型企事业单位,不甘到小城镇和农村基层工作,也很少有学生愿意去急需人才的民营企业就业,甚至部分大学毕业生宁可待业在家甚至啃老,也不愿“屈就”不理想的岗位。

这些问题深刻揭示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在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下,进行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研究已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关于复合型外语人才,杜瑞清教授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的基本知识,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型人才(杜瑞清,1997)。而罗世平则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外语+X,其中X为变项,随社会市场需求和个人志趣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可以发现,外语同一定的专业相结合是创新型复合外语人才的先决条件。在如今学科交叉密集、信息更新快速的时代,单单掌握一门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同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才能体现实际的效用。通过问卷调查得知,约 67% 的同学选择毕业后就业,虽然其中有近17% 的人是就业和考研两手抓,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了直接就业。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大学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像调查结果中58% 的同学认为要依据社会实际需求来调整课程设置。

二、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

据调查结果分析,学生认为目前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重语法轻阅读。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重视语法知识和单词量的灌输,以为只要这两者达到一定境界语言学习就能游刃有余。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带来了阅读方式的大变革,尤其是对与之近乎同时代生长的80后、90后,他们不再崇尚古人青灯黄卷,红袖添香,反之认同的是电子屏幕上所谓“快捷”数字化阅读方式,然而快速便捷的电子阅读方式并没有带来大众阅读水平的提高,据中华读书报报道,我国18-70岁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2.3% ;报纸阅读率66.8%;期刊阅读率46.9%;人均阅读图书近4.25本。

归结到教学上来,阅读不仅只是看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然而我们的课堂很少开设阅读这门课程。即使开设了,授课教师也不是这方面的专业教师,似乎只要是英语教师都可以胜任。

2.重理论轻实践。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莫过于看它在实际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学习外语,不管理论水平和文笔功夫多强,若无法运用于实际生活,都是无意义的。外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选择在外企、三资、或政府机关从事翻译、公关,秘书类工作,而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

从调查的江浙地区工科类,师范类,农科类,综合类等大学的实践课程设计来看,我们发现基本上每个学校都设有英语角,供热爱英语的同学进行交流沟通、锻练口语。然而,在语言实践环节,只有极少数学校在入学伊始就开设综合实践课,如演讲与辩论等。外语专业的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主要课程应包含:教育见习、语言实践、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此外,还应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短剧比赛、英语配音、歌唱大赛等等)。不可否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应该起到关键作用,学生若是积极性不高,就算开设了实践环节也会形同虚设。学校在实践课程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上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比如中外学生英语交流、英语短剧表演等大众能参与的活动不够,演讲比赛、配音大赛之类的活动毕竟只能强者胜出,很多基础较差的同学或是羞于参加,或是根本没兴趣。如此看来语言实践环节对他们也就起不到实际效用。

3.重结果轻过程。长期以来,我们衡量一所大学外语水平高低的标准都侧重于四六级、专四专八通过率,于是教师们就围绕考试合格率进行课堂授课,学生每天苦学课本知识只为争高分。当问及为何只看专业书籍时,他们回答:“大家都比专业分数,比证书级别,老师也喜欢分数高的学生,如果看其他书籍只怕会落后于人。也正因此,学生甚至连世界名著都极少阅读,这折射出的是当下外语专业学生的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从江浙地区数所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专业外的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与文化。这些课程主要设在一年级,目的在于让学生一进校门就感受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但是这些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的学生寥寥无几。中西方文学等课主要开设在高年级,例如:中国文化入门、欧洲文化入门、英美散文选读、英语诗歌鉴赏、跨文化交际等

4.专而不博。高校作为人才集聚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在培养优秀人才、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外语院校在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方面责无旁贷。目前我国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程横向宽度不够,纵向深度也不够,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学生所学知识并不广博,不能触类旁通。而目前很多学校的外语学院一是几乎不开设经管数学类课程,二是在第二外语的开设上也存在着问题。大三开设二外,很多同学表示“太晚了,在大二即可开始学习,”因为步入大三,课业变重,难度加大,而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一门完全没接触过的新语言无疑任务繁重。

三、对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建议

研究课程设置改革,我们必须明确应以何种标准来衡量改革的实施,这就涉及到了教学有效性,即高校如何在改革课程的同时,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知识学习、知识迁移的充分利用。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有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等。而从国内来看,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必须以课堂有效性作为衡量课程改革合理与否的重要依据,切不可盲目地进行无意义、无效率的改革。

首先,就教师职能而言,教师担任的是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其牢固的专业知识固然必不可少,而经过采访调查,发现许多高校教师存在着“教而不专,专而不深”的教学瓶颈,即教学一味求进度,求效果,忽略了学生领悟知识的程度,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必然会降低教育效果,也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大打折扣。另外,有些教师在学科知识的普及方面也有所欠缺,知识点泛泛而谈,疲于深入分析,学生若没有利用好短暂的上课时间,课后又不愿花时间仔细钻研,其专业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限的。相应地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应该人尽其能,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专长,教师授课时要创新教学模式,寻找最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其次,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上不可厚此薄彼,尤其要重视阅读这一文化积累的过程。一味地强调技能训练,只会导致“知识匠人,学味寡淡”的局面。大学是高等学府,理应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孕育会思考、擅思考的优秀人才是大学学问的根本目的。

南京大学的文化修养课程涉及面广,学生选择余地广,其中的生态文学不失为创新之举,不仅如此,南京大学文化修养课横跨大学整整四年,在大四仍开设有《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和《文化阐释学》等课,有些高校则有待完善。在听说练习上,可以定期举办留学生交流会,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外语学院可以采取和其它学院联合办学的方针,让学生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以适应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当然,这个范围不能太广,要有针对性地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学科,逐步深入学习。这样,我们外语专业毕业生才有就业的优势和竞争力,才能无惧社会大环境的挑战。

四、结语

当下课程设置已难以适应就业形势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然而课程改革涵盖面较广,改革任重而道远。必须紧密结合当下就业形势,完善课程设置,培养更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此次课题,明确了外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对江浙地区数所高校就业情况和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为今后课程改革提供可行性意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1.33.

[2]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外语教学,1997(2).

[3]谢藜莎.我国高效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语言研究,2012(08).

[4]张绍杰.读写危机——当今英语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6]谭为国.我国外语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高校研究, 2000(9).

[7]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猜你喜欢
外语专业就业现状复合型人才
刍议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2:47:05
浅析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就业现状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2:09:19
试分析当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应对策略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1:54:16
河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高师钢琴主修课教学探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9:37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6:33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1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