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雪荟
摘 要: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在对佛山市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在产教对接模式下的专业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等7个方面。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教对接;专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了以9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主体的区域产业集群,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区位条件方面都具备了最强优势。作为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长廊的腹地,佛山市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2013年,佛山电子产业工业总产值在仅次于深圳,排在广东省第二位。根据《佛山市“3+9”特色产业基地实施方案》,2015年“3+9”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预计超过2.2万亿元。
教育部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为实现五个对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佛山市政府直属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同时也作为佛山市职教基地总部单位,是打造区域职业教育特色,形成区域产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依据区域产业的结构特点及支柱产业的需求进行专业建设、依据区域产业相关职业及典型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依据产教对接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学院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职业教育发展更具生命力的源头活水。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基于产教对接模式下的专业体系的建设途径与方法进行了探讨,为同类院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实践依据。
二、基于产教对接模式下的专业体系的建设途径与方法
(一)基于区域集群产业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以家电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占据了佛山电子信息产业的主体地位,其中龙头企业包括美的集团、格兰仕、万和、科龙、万家乐;同时佛山地区也是我国LED照明电器产品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包括主营LED芯片、封装及制造设备的国星光电、昭信集团,主营照明灯具的佛山照明、欧司朗、万润科技、雪莱特,主营电视液晶屏的奇美电子等在内,拥有上下游企业2000多家。因此,遵循对接产业、服务就业的理念,主动适应佛山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根据佛山地区电子信息行业多年来以电子产品制造业为主体,同时向以光电显示、光照明、光伏为主体的“三光”产业转型的区域特征,在充分调研企业需求,同时邀请佛山部分电子类企业专家充分论证后,将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及电子产品可靠性检验检测两个方向。其中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方向结合佛山区域经济特色,在基本的小家电、通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基础上,增加了LED产品制造与检测类课程。
(二)基于职业岗位确定课程体系建设
在2015年4月,通过发放问卷及网络人才招聘平台检索两种方式,对佛山地区43个电子信息类企业的人才招聘需求做了调查,其中对学历需求调查的结果显示,电子信息类企业对应用型大专层次学生的需求为36%;在对岗位需求的调查中显示,43个企业在2015年4月的人才需求总数为680人,其中产品硬件开发、产品检测、产品制造工艺、技术文员和销售五个岗位人才需求比例较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结合佛山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特征,将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下游---电子信息应用领域高级技术人才,就业岗位主要定位在设计型就业层次的中下游工作以及施工型就业层次两个大的方向。针对上述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联合产业链上典型企业如美的空调、伊利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中心等行业、企业专家,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理念,共同制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在产品设计与制造方向上,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类课程以企业常用开发器件8位单片机、32位单片机系统开发课为主,产品制造类课程包括电源产品、LED产品、小家电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组装等。同时针对通用电子类企业及LED企业对电子产品安规检测人才的缺乏,在课程体系中增强了电子产品EMC检测、电子产品环境检测、LED产品参数检测等电子产品质量检测类课程的教学。
(三)基于工作过程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建立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在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开展基于区域行业产业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的建设和研究是专业建设的一项核心工作。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更是课程教学情境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质量鉴定进行规范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建设机制如图3所示。
(四)推进基于真实工程案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推进产教对接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而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校企合作中积极引入产学研项目,将对外技术性服务与校内教学过程有机结合,通过对外服务引进企业真实工程项目,以此展开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同时,构建了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案例库,作为课程内容改革的素材,并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在对外技术服务项目的建设中,成立学生创新团队,加入到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中,以加强学生在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图4所示)。
(五)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内培为主,引进为辅,师资队伍由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两方构成。得益于佛山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效应和学院地处工业园的地理优势,建立了校企同盟平台,平台内会员企业在300家以上,其中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学资源与师资共享。特别是在师资培养方面一直坚持校企协同培养的原则,除了聘请企业工程师在校内兼职授课、校内教师为期一年的脱产企业兼职等措施外,校企双方还在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材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平台搭建、产学研项目合作等方面密切合作,以推进教学过程产教对接的能力,同时推进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及校企师资互培与共享体系。
(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机制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占地约2580平方米,设备总价值1231万元,共建成电子技术基础实训中心、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中心、电子(光电)产品检测实训中心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4个实训中心,共19间实验室,能满足500多名学生的实训任务。电子产品设计和制作是专业的创新培养核心技术之一,对此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基地配置了2条生产线、波峰焊、贴片机、德国乐普科PCB制版机及嵌入式开发系统;2011年,针对佛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电子产品可靠性检测类人才的需求,耗资近500万元建立了光电子产品检测实训中心,包含电磁兼容测量、LED灯具参数测量、电子产品环境检验3间工作室,其中包括远方光辐射安全测定系统、热阻测试系统、光度分布计等大型设备。学院联合专业检测机构正在将EMC测试暗室进行改造,以满足周边汽车电子产品EMC过程测试的需求。因此在实训室建设上的原则是,实训设备全部是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商用设备,除承担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及项目式教学外,均可面向当地企业开放,承担技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实训基地的投入产出效益。
(七)建设学生多维度素质养成平台,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党中央首次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写进了党代会里,体现了综合素质培养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事业心与责任感、诚信度、工作能力、吃苦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有着高度的需求,因此对学生在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社会素养等方面进行培养是产教对接教学模式内涵建设的核心。在本项目的建设中,通过完善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创业工作室、社团建设开展志愿服务三种途径,搭建学生多维度素质养成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社会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养成(如图5所示)。
三、结语
本文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在对佛山市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等7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了在产教对接模式下,专业体系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模式,为同类院校开展新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罗哲.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政府角色探析—以成渝经济区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29).
[2]牛司凤.高校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4,(6).
[3]周晨,郑卫东.政校企一体创业园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
[4]刘佳佳,孙翠香.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部分首批骨干高职院校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5,(2).
[5]苏敏.现代服务业产教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