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玉德
【摘 要】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这种沟通就是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引发兴趣;开拓思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以问题作为出发点,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课堂设疑,既能起到反馈课堂教学信息的作用,又能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此过程中,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老师应因材施教,克服学生各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建立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事小组中的工作,最终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尊重他人,敢于发表观点,又不固执己见,对同学的见解,既要乐于接受,又要勇于表达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争论。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禁锢实在太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认识数学,解决数学问题,形成经验,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三、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语言掌握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情感
传统教学崇尚终结性评价,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常用的评价语是“答得好”,“真不错”,“有进步”,“学得不错”等等。这种千人一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不重个性的评价,把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泯灭于其中。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其终极目的在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正如颜元所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
总之,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研究,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用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正确地引导学习过程,既当好学导者,又当好导学者,使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发展个性品质,增长智慧和才干。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既能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培养思维能力。但如果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意向学生渗透一般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不注意让学生学会归纳解题经验,那只能让学生乱碰,耗时低效,形成不了解题技能,更形成不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几何中求线段的长度。先让学生回忆出初中阶段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相似法、勾股法、三角函数法等,再结合已知条件,运用联系的观念,将条件和方法相挂钩,进而找到解题思路。这好像是“套路",但这里确有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联系观点看问题,这才是形成思维能力之所在。所以,教者应不失时机地将蕴含在题目中有价值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暴露给学生,教会学生思考方法,形成解题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基本能力,才有进一步发展的根基,才有信心去研究奥妙无穷的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只有老师的讲,那是没有活力和创新的课堂;只有学生一味的自学,没有老师的指点和及时归纳,那又是没有后劲和深度的课堂。只有将学生的自学和老师的恰当点拨有机结合,才能产生课堂效益最大化,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张彤霖.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新课程
[2]白玉茗.浅谈新课程小学数学改革.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