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溟:透过雾霾看艺术不需要艺术家

2016-05-30 08:32
财富堂 2016年1期
关键词:吸尘器尘埃坚果

北京雾霾一起,艺术家又开始用视觉来抗议了。这也是近年来艺术家和批评家开始从本体论叫嚣到介入社会话题的一种转变,但我看来看去,有关雾霾话题的好作品都不是艺术家在做,我很早就说过了,艺术向艺术家挑战,网络向美术馆挑战,其实是公共生活中的任何行为和视觉呈现都在挑战美术馆里的艺术作品,它们提供了我们拆除美术馆的封闭白盒子的理念的实际证明。

据网上《北京一男子用100天收集雾霾,灰尘制成板砖》的专题报道:2015年11月29日,北京,一位来自深圳、自称“坚果兄弟”的小伙,完成了他使用工业吸尘器为北京吸雾霾100天的《尘埃计划》第一部分。次日,他将携带这些灰尘赶赴唐山一家制砖厂,用这100天内收集到的灰尘做一块板砖;北京吸霾第84天,坚果兄弟在当日的最后一站,西直门天桥附近吸霾。由于对北京道路并不熟悉,他通过搜索手机地图,查询返程的路线;北京吸霾第86天,坚果兄弟在央视“大裤衩”作业;北京吸霾第84天,坚果兄弟在天安门广场作业——当日,中国环境保护部监测显示,京津冀、东北地区出现大范围重霾,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长达半个月的空气污染让东北三省蒙上了一层灰色面纱。他在此过程中使用的吸尘器是一台功率1000瓦,流量每小时234立方米,过滤精度0.2微米的工业吸尘器。该电瓶充电一次后可使用4天时间,粗略相当于62个人一天的呼吸量。

在《尘埃计划》的说明里,“坚果兄弟”这样写道:“我们的城市,成了汽车堵城,成了化工围城,成了大地工。我们追求得越多,对资源索求得越多,我们制造的尘埃也就越多。等地球所有资源有一天耗尽时,我们也都会成为真正的尘埃。”

坚果兄弟从7月24日至11月29日,100天坚持为北京吸霾。坚果兄弟告诉记者,《尘埃计划》的想法始于2013年。当年关于北京雾霾天气恶化、PM2.5严重超标的报道一度甚嚣尘上,就连远在深圳的他也深感震动。

上面的报道等于记载了《尘埃计划》的构想和实施过程。如果说美术馆是与公众对话,那这个新闻发布出来以后,网友留言各种态度都有,但这些留言很有助于从一个行为变成艺术评论对象可能,比如有网友说:“这个板砖具有收藏价值。建议北京博物馆收藏并展示!”“应该拍卖。总比文艺界写的字画有价值。”“新的长城就是这么垒起来的。” 当然也有反面意见的,比如“炒作”“闲得发慌”“想法不错,精神可嘉,但有点没脑子。100天你吸尘器用多少电?发那些个电又用多少资源,这些资源又造成多少污染?”以前有谷文达用头发做成砖砌长城的作品,而现在是一位坚果兄弟的人将雾霾尘埃做成大的“压缩饼干”。真的像是回答了网友的提问:“1个人两年就吸进去一块砖,是这个意思吧。”

在两年前的雾霾中,也有类似的非艺术家的作品很好地成为了公共行为。据新华网2014年2月25日的报道《北京持续雾霾,北大校园人物雕塑被戴口罩》:24日,北京连续4天遭遇雾霾围城,行人甚至宠物犬佩戴口罩已不再是新闻。北京大学校内蔡元培、李大钊、塞万提斯等先贤的雕像,也被戴上了口罩。

当时我和李山在纽约讨论了这件北大校园的雕塑戴上了口罩,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作品,我们都没有一定要艺术家做的才是艺术作品,艺术无处不在,就像李山不停地在竭力宣传的“原生艺术”那样,人人拥有艺术表达权和不排除可以生长出来佳作,所需要改变的是那样艺术家的职业特权。当然我从实践方法——“物质痕迹与语境焦点”也是针对这类图像与视觉的原理性阐释,它是一个艺术无限开放的过程,也是人人都是艺术家可能性的结果,当我们看了这么多艺术家戴口罩抗议雾霾时,这件北大雕塑被戴口罩的行为很值得我们回顾。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那些参与者是谁,但他们很好地在瞬间创造出了“瞬间艺术”或者“即时艺术”。

猜你喜欢
吸尘器尘埃坚果
摇一摇坚果罐
坚果也分高低脂,肝炎患者要分清
不染尘埃
大战吸尘器
多功能吸尘器
尘埃有多老
吸尘器(1)
吸尘器(2)
尘埃不定
爱吃坚果的小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