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开波
摘要:青铜器和陶瓷器在历史演进中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特质。传统青铜器和陶瓷器承载的华夏民族精神是共通的,可以继续互相傳承与转化,通过融合二者的表现形式来创造属于当前时代的、兼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
关键词:青铜器;陶瓷器;互生;传承
1两种艺术的渊源和互生
青铜器和陶瓷器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物质载体和艺术表现形式,它们承载着华夏民族精神的深厚内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质。在文化发展和科技工艺进步的历史演进中,两者共生、互动、转化,此消彼长,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众所周知,青铜和陶瓷是两种不同质地的材料,青铜器和陶瓷器的制造成型需要通过火的练就才能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材质美感和艺术形态。因此,早期人类火的使用是二者产生与出现的前提条件。大约10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掌握利用火取暖、驱兽和烤制食物的人类,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掌握用泥土制作然后烧成陶器的技术。陶器是人类首次改变材料性质而制作的产品,制作陶器的成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大进步。为了满足日常蒸煮食物的需求,人们大量制作出了带足的陶器——鬲、鼎、爵、盂等器形。当时,人们还把崇拜的神灵图腾和喜欢的吉祥图案通过涂绘的形式装饰到陶器上,这些造型和纹饰对后来青铜器的造型和审美有巨大影响。
青铜器和陶器都出现于中华文明的曙光时期,可是,青铜器的制作比陶器要复杂烦琐很多。它需要先用陶土塑出内型,再制外模,然后将这些制造青铜器的“模”和“范”烧成陶的质地才能熔铜铸造。所以,青铜器的制模和成型工艺需要成熟完备的制陶技术。很明显青铜器是陶器的晚辈,只有具有了坚实的制陶技术,才能有后来青铜器的产生和发展。自然而然,陶器的器型和纹样会对后起的青铜器早期的纹样和器型产生影响。譬如,代表性的青铜器型鼎、鬲、爵就是在满足日常生活中蒸煮食物的陶鬲、陶鼎、陶爵基础上发展出而来的。在当时条件下铜矿开采不易,人们要费尽心血制作青铜制器物,所为何求呢?左传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具有耐久不宜破裂特点的青铜器皿被用来做祭祀的礼器,为神灵而造,成为敬天礼地、追宗祭祖、维持法度、体现拥有者的身份和权势的象征物。青铜器的出现不仅是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及框架基本形成于青铜时代。春秋晚期,因为青铜器依存的宗法政治权力结构的解体和消亡,具有社会政治功能的狰狞饕餮、厚重端庄、辉煌大度的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青铜时代形成的华夏民族的精神和艺术审美依然延续长存并且发扬光大,只是与时俱进地更换着它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
后人们一直用敬仰的眼光审视那些国之重器,对青铜器制作奥秘的探求、对其器物精神的解析、对其造型的仿制,由汉至今从未间断。后世常以青铜器作为制造器物的典范,于是青铜器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规范着后世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具有独特艺术形态魅力的青铜器对后世陶瓷器的发展影响巨大而且深远。青铜器为后世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精神根基,指明了文化和审美的方向。例如,东汉末年青瓷制造技术发展成熟,文化也由以“神”“礼”为中心演变到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取向和艺术追求,于是陶瓷器作为文化艺术主流形态回归到人们生活中,广泛地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此时,陶瓷器的造型特征与当时士大夫崇尚的自然逸气、秀骨清相的风韵相一致,追求个性自然、清秀挺拔、质朴古拙、空疏简淡的审美,没有了青铜时代的大气磅礴、法天象地的气息,但这时期陶瓷器的造型和纹饰还明显沿用青铜器的型和纹饰。两宋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汝、官、哥、钧、定窑的陶瓷器代表了我国历代陶瓷的最高艺术水平。宋代陶瓷的工艺技术、文化精神、艺术审美完全成熟,陶瓷器开始展现其独特文化的艺术魅力。尽管如此,两宋时期的陶瓷器仍然没有脱离青铜器的影响,明显的例证就是宋代瓷器有许多是仿青铜器造型,如三足鬲式炉和洗等形态。但是,这时期仿青铜器造型的瓷器物体量小、精致典雅,便于人们上手把玩,主要作赏玩之用,不再从器物中去追求青铜器所代表的“礼”文化和其精神了。这时期的陶瓷器完全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语言和精神品质,除了造型是仿古青铜器外,其文化意义完全是成熟独立的陶瓷文化艺术审美。然而,成熟的宋瓷审美和文化内涵也会影响后代的铜器艺术发展。例如,明代用来祭祀的“礼”器——宣德炉,是用金属铜加锌配制铸造的铜器,在配制、熔炼、铸造及表面肌理效果方面是继商周青铜器之后的又一个新高度。但是,它深深地受到宋瓷文化艺术的影响,器型体量小、做工精巧,气质内秀典雅、赏心悦目,适合把玩和欣赏,完全没有早期青铜器的威严、神秘和磅礴大气。青铜器和陶瓷器就是如此在科技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中,不断互动、转换,此消彼长地发展。
2两种艺术的特色和差异
历代祖先创造了数量众多的陶瓷与青铜艺术品,作为华夏民族艺术文化的物质载体,有着共同的文化内涵。可是,二者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特色。陶瓷器多是人们日常使用的器具,青铜器则是敬祖宗法仪式的礼器,由于服务主体的不同,器物制作的观念和审美的就有巨大差别,导致两者的气质和韵味不同——青铜器阳刚正气,陶瓷器柔和顺美,陶器有古拙质朴的气韵,青铜器有不可撼动的威严与刚硬。
二者材质不同,青铜粗粝,陶瓷细腻,成型手法也就不同,制作出来器物造型就更加截然不同了。从器型来看,青铜器造型鼎、尊、鬲、盘、豆、爵等多以方型为主,即使有部分圆的造型,但“方”仍为其精神所向。青铜金属材质坚硬的质地和铸造成型工艺的严谨终究传达的是“方”的内涵——强硬、阳刚、严正。青铜器方正端庄的造型是宗法文化精神的外延物化,人们感觉到威严的权势、粗犷的力量、神秘的气息。
陶瓷器主要是满足广大人民的日常需求,要求其生产效率高、产量大,陶工发明使用辘辘拉坯工艺来生产制作,拉坯成型只能做同心圆器物,陶瓷器绝大多数是圆型器物。陶瓷泥土的柔软的韧性易于造出一波三折线条、流转回还的动势、变化多端的造型。不论高起的瓶颈还是富足隆起的浑圆饱满罐身,我们在罐体的浑圆和饱满中感受大度包容与自然灵动,在质朴的陶瓷器中流露出典雅气质,而其根本内涵是中和儒雅的传统价值观念地表达,体现历代人们对传统文化中圆满祥和的期盼和追求。
不管是青铜器还是陶瓷器皆有着对历史诚实又独特的记载方式,器物表面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就是历代人们精神生活、审美追求的物质记载手法之一。青铜器纹饰主要以动物为原型运用夸张变形、附会添加的手法,形成饕餮纹、夔纹、蟠螭纹、龙凤纹等纹饰。这些青铜器纹饰基本形为方形,以烦琐的、程式化的图案纹样重复运用在青铜器的四周。其装饰手法也由彩陶纹的流畅自然转变为严正规范,由二维平面彩陶纹样转变为有起伏的三维空间的浮雕或圆雕。神秘的纹饰通过运用雕塑手法与造型独特的青铜器巧妙结合,让你感受到青铜器厚重阳刚、严正尊贵、雄魂大度的美感,也让你感受到不可预知的恐惧的“礼”的世界。
与青铜器或雕或塑的装饰手法不同,陶瓷器装饰多是绘或刻。历代众多陶瓷器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大多數陶瓷器装饰没有类型和手法的限制,主要以优美多姿的各类植物花纹、祥和如意的各种动物图案等来装饰器物。各种不同题材内容通常以圆形为主的纹样运用绘写或划刻的手法装饰在陶瓷器合适的位置。除了官窑要求严谨、工整、细腻之外,大多民窑器物的装饰则是窑工一挥而就绘制的,绘刻的线条有曲有直、有实有虚,时流转时平缓,或疏松或致密,或简洁或繁复。肆意随性地挥洒的线条抽象简洁、轻松自由、韵律感十足,美的形式在陶瓷器物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表达得娴熟而简练,反映出陶工们对传统艺术精神——气韵生动的透彻理解。
3两种艺术的传承和运用
青铜器和陶瓷器是中华文化艺术的两条主脉,五千年来,两者在文明发展演变中此消彼长,互生与传承,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尽管它们的形式和风格因时、因地、因人而改变着,但是它们承载的华夏民族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共通的,而且会一贯性地持续下去。处在20世纪的我们,应该如何循着传统青铜器和陶瓷器互动发展的轨迹来创造新世纪华夏民族的艺术作品?
对于当代创作者来说,辉煌的中国古代艺术是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从中吸收养分,并且继承发展下去。在牢牢把握中华传统艺术一贯性的审美和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艺术审美、创作理念、科技工艺、表现手法自发地去创新,突破旧有形态语言和表现方式,使传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这个时代的气息和特色,这才是新时代传统民族艺术发展之康庄大道。本人一直喜好两汉以前的艺术,尤其对上古时期的陶器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艺术敬慕已久。心怀致敬之情,追寻着古代彩陶器物的古朴素雅之美和青铜器的厚重端庄的气息,吸收和借鉴传统陶器和青铜器的形和韵,尝试着创作了《华夏器韵系列》陶艺作品。此系列创作的重点是表现自己对青铜器和原始陶器的韵味气息的感知和理解,而不是形态的逼真仿效再现。所以,造型上力求有青铜器影响的韵味,但又不能有简单仿制外型的痕迹。为此,系列作品的造型运用简洁干脆的方和圆的形态作为主体和几个足来组成不同造型。为了达到自己追求的艺术效果,器型做的体量很大,达到泥土承受极限。器型的外形线条有曲直、软硬的对比和平缓与转折的变化,让作品具有彩陶质朴内秀的神韵和青铜器厚重端庄的气息,并富有饱满升腾向上的张力。为了艺术效果,笔者摒弃了陶瓷工艺品必须精工细巧的传统观念,形体粘接的痕迹常不去处理,有意保留泥的土气和手的痕迹来增加自由随性的趣味。而在表面装饰和釉色运用上,笔者为了使作品达到自己审美追求,用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钢丝在泥片上拉制出一排排机械的、有次序感的肌理线条。这些工整机械的、曲折的线条是现代工业化文明的产物和符号特征,泥片表面上的肌理运用釉料的覆盖会形成若隐若现的流动变化的视觉效果,正好符合自己的追求,既现代又有质朴、厚重、含蓄的传统艺术审美。
4结语
在当代艺术中,有上万年历史的陶瓷和青铜艺术仍用传统材料和工艺在创作,虽然它们不像新兴的光电、影像、观念等艺术形式那么吸引眼球,但它们的传统文化身份和本土文化之间内在的、深层次的联系是最大优势。我们只要在坚守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生活方式、当代科学技术、当代审美理念、视觉体验等,突破旧有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手法,一定能创造既属于当前时代又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