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芳
参加工作二十余年,一直在农村小学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事。虽然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少,视野较窄,可供阅读的书籍极其匮乏。但是农村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淳厚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在教学中,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作文教学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每单元的课文就是很好的习作例文,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每生要有一本好词佳句摘录本,在预习新课的时候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划出来并用工整的字将这些词句抄在好词佳句摘录本中,起初学生对课文的好词佳句还不甚理解,我们可以先领同学有感情地读,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抄写。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比如:在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课后,就为学生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我马上让学生写家乡熟悉的景物,以《美丽的兴隆山》为题写作。例如《赵州桥》文中的过渡段,为什么叫过渡段呢?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弄明白,然后列出提纲,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也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建筑物。学生掌握了这种写法,并用在其它习作中,这也就做到了灵活运用,这也是一种语言积累的方法。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有效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参加一次活动,搞完一次大扫除,上完一节生动的课等,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课外阅读
读书的孩子最美丽。让知识丰富学生内心,武装学生头脑,使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用这样的语言激励着孩子们,让他们爱上读书,培养良好的语感。如果孩子们能说的很流利,就不愁写不下来。为了激励他们读书,我采用了朗诵比赛的方法,让他们找自己喜欢的文章,诗歌。如果他能找到一篇文章,说明他已读了这篇文章,也学会了欣赏,从而他会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东西,哪怕一句话,一个词,对学生来说都是有收获的。这样久而久之,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培养了语感,为写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广泛的阅读。因此,我经常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图书数目较少,学生视野得不到很好的拓展。我提议学生在周末或假期,多到县城的书店和图书馆去借阅并摘录,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尤其是重视指导学生多读少儿文艺作品,如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寓言等,这些作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读来十分有趣。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地方摘抄在好词佳句本中,然后读一读,背一背。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写下来。而且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用上自己摘抄的词句,让学生尝到多读书的甜头。这样学生的作文、阅读兴趣同时得到提高,岂不是一箭双雕?
三、注重观察体验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为了拓宽学生生活的空间,让他们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经常布置一些要观察的事物,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大脑去思考,去想象,用心灵去体会,这样写出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有时也布置一些要做的事,比如在课堂上学了《可贵的沉默》感人故事后,让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回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懂得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然后把事情的经过写下来,再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作文才具体生动,有感情基础,读起来才会感人。
四、注重作文的批改
学生的作文,是学生用汗水换来的表现自己真实情感的文字作品。在阅读了《教育激扬生命》后,我充分明白:教师应该始终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审视学生的作品,要善于发现其中难能可贵的东西,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评价,真诚的赞扬每一个学生的细微进步,这是十分重要的。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就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动机,培养学生写作文的主动性。学生就能写出文从字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
五、注重营造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想克服学生对作文怕写、厌写的畏难情绪,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写作心理环境。
六、注重与劳动相结合
把作文教学与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劳动中,亲身通过实践,即可逐步培养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通过写作使学生在劳动中的感受进一步升化和提高。比如,在教“写事”类(《难忘的“第一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作文时,由于农村学生大都有过劳动的经历,比如“做饭”、“洗衣服”、“割麦子”、“种菜”等,所以他们有内容可写,但是怎样把这些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倒是难住了不少学生。于是,我让学生亲身体验当一回“裁缝师”:让每个学生事先准备好针、线、布、纽扣,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缝完之后由老师评出优秀作品,接着指名几个学生把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语交际,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教师加以指导。以此类推,再写其他的事就不会无从下笔了。这样通过劳动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还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七、注重以“说”促“写”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说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为孩子创造演讲的机会。每节课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讲话”,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但说话时间由短到长,说话要求也是由易到难,分时间段逐步深入。通过这个活动的坚持开展,发现班上原本内向的几个女生到后来上台时脸不再红了,声音也洪亮了,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直接挂钩,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读写结合、以说促写,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
总之,农村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要在理论中不断地探索,在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