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德伟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动手做,提倡的是以动手为主,理论相辅的教学模式。然而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大都把理论知识的讲解作为重点,学生则相对应地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重点,在为数不多的实践环节中,也是教师按照课本上的规定进行实验等内容的演示,学生配合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这种方式也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内容,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对物理的注意力,同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一、自主动手,探究学习
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量也随之增加,对某些知识和问题,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这为推动学生自主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讲到望遠镜与显微镜这一课程,这个课程本身是这个章节的末尾,是对整个章节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内容相对自由灵活,主要是对学生科普知识的分享。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来鼓励学生动手做,对已学进行再复习,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问学生:已经学过成像概念及原理,也体会到了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特点,同学们是否想过,把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或者两个凸透镜组合,会形成什么样的物像呢?接下来学生就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实验探究该问题的答案。最后不同的组合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有的小组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有的小组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通过这个动手实验,教师便可以顺利成章地引入伽利略望远镜和开普勒望远镜的成像原理,也可以以同样方法引入对显微镜原理的教学。
二、共同动手,深入学习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就可以利用师生共同动手操作的方式来完成该实验以及对该课程的简单学习。教师道具摆放好之后,点燃蜡烛,在凸透镜后边的光屏上发现了倒立的蜡烛像,而由于操作不当没有观察到成像的学生就要自己调整凸透镜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经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多次的调整,学生基本上可以得到与教师相同的效果,明白了凸透镜成像与各个道具之间的距离有关,教师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引入“物距”的概念了。学生的实验虽然出现短暂性的成功,但是呈现的图像都是歪的,于是教师便接着指导学生改变这个结果,在了解了物距并动手改变物距产生良好的效果后,教师也可以利用现成的结果再引入“焦距”的概念。最后在不断的调整和变换中,学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也实现了学生动手的目标。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