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菊艳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靠被动的“听”就能学会的,教学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做课堂的主人,才能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索中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活力,使课堂更加真实有效”。
一、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光看不如常摆弄。”科学研究表明,“动手实践”对知识的保持率可以达到75%,可见“做”对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从不同方向看》时,让学生动手摆放小立方体,按照要求从不同方向观察,从而画出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的平面图形;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通过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图,先得到平行四边形,然后在动手操作中探究、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的一些性质;通过自制活动的四边形框架探索得到平行四边形一些判定方法;学习《平面图形的密铺》时让学生利用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等图形进行拼摆,得出密铺的条件、可密铺的图形,以及密铺的性质。通过这些拼、摆、量、剪等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尤其是对于那些学困生,虽然他们的推理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动手能力却不差,都能认真、投入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找到了自信。对于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
二、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科学研究表明,“交流讨论”对知识的保持率可以达到50%,可见“说”对学习的重要性。我们都深有体会,数学知识比较多,老师一节课下来总感觉很累,自己讲了一遍又一遍,写了满满一黑板,又是圈又是点,图文并茂,可是很多学生其实根本没有听进去,对知识仍然不理解,三番五次强调仍然错。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老师心里很不痛快,总感觉苦口婆心地传授知识却收效甚微。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我发现这并不是学生的错,而是我们占用了学生过多的时间,弄得学生没有时间思考、交流,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间长了,课堂上他们就处于惰性状态。
在导学互助的课堂模式下,我尝试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尤其是给一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新课改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我们就要把最简单的问题让给学困生,在组长和其他组员的帮助下,学困生解决基础知识,并且让他们更多地来展示,说错了没关系,其他小组成员再给以补充。此时,老师也要根据他的回答不断地给以鼓励、肯定,但是不要打断学生的思路,即便错了,也要让他说完,之后再让其他学生进行纠错、补充,进一步完善,同学之间的交流有时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利于学生接受。学生只有把自己的思路、想法说出来,才说明他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另外,在学生说时,不要担心学生说错,课堂上学生出错是正常的,老师更不能怕学生出错耽误时间而代替学生说。课堂上我真心的体会是:老师说三句,不如学生说一句。想出来不如说出来,说出来不如“表”出来。数学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说”中交流方法,理解知识。
三、在质疑解答中“研数学”
科学研究表明,“运用所学知识去教别人”对知识的保持率可以达到90%,可见“研”对学习的重要性。学生是一些有差异的个体,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解、學生的讲解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就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疑问。只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答案,就大胆地讲出来。错了,同学、老师当场就会给你指正,你将得到真理;对了,别人会为你喝彩,你将得到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我们不要只照顾到优秀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解惑答疑中,让中等生甚至学困生参与题目的分析讲解(即怎样做),优秀生给以点评(可以点思路、点方法、点规律、指错误),所有学生根据自己理解水平提出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在这种“你提问,我回答”“你质疑,我解答”“你出错,我纠正”“你归纳,我总结”……的研究方式下,常常是为了某个问题,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是整个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并且不同层面的学生都会在“研”中巩固知识,提高自己。
总之,课堂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课堂的快乐;把感知还给学生,让学生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让他们在参与中产生兴趣,锻炼思维,让我们的课堂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充满活力。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