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下称《框架意见》)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并从审计职责权限、审计管理体制机制、审计职业模式等方面对完善审计制度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日前,记者就《框架意见》出台的背景、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上级审计机关如何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等问题,专访了审计署政策研究室主任郭彩云。
◎ 记 者:当前情况下出台《框架意见》有何意义?
郭彩云:我国审计制度是适应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产生发展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完善,已经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审计工作面临许多新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审计制度,保障审计机关更好地履行新时期承担的新任务新使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对完善审计制度作出重大部署。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审计的保障和监督作用,完善审计工作机制。《框架意见》是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措施,立足于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审计工作发展面临的独立性受影响、监督力量分散、审计覆盖面低、审计队伍能力素质不适应、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着眼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建立具有审计职业特点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从体制机制上明确了完善审计制度的目标任务,为未来一个时期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 记 者:实现审计全覆盖,应重点抓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郭彩云:实行审计全覆盖,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审计机关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保障作用的必然要求。
实现审计全覆盖,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也就是依法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党政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都应接受审计和配合审计。二是坚持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地推进全覆盖。全覆盖不是平均用力、也不是一次覆盖,而是在一定周期内,根据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审计对象的重要性和特点,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和频次,对重点对象每年审计一次、其他对象一个周期内至少审计一次,通过灵活采取年度常规审计、专项审计、跟踪审计、联网审计等方式提高审计效能,对重点领域、重点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审深审透,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三是坚持依靠人才、管理和技术的现代化。实现全覆盖,要改变传统审计方式,不能依靠“人海”战术,而是要靠高素质的审计团队、高效率的审计管理模式和高精准的审计技术方法。高素质的审计团队,就是通过审计职业化建设,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纪律严的审计铁军;高效率的审计管理模式,就是通过全国审计工作统筹,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优化配置各层级审计资源,采用一体化的审计管理和组织方式;高精准的技术方法,就是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
◎ 记 者:应该如何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
郭彩云:《框架意见》关于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的要求,主要目标是强化全国审计工作统筹,增强审计的整体合力和独立性。同时,针对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审计独立性不强、队伍素质不适应、经费保障不足等突出困难和问题,《框架意见》提出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将基层审计机关的干部队伍管理、经费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审计业务管理等由省级统筹管理,相应调整地方审计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转方式、保障机制等。希望通过改革,保障审计的独立性,优化配置地方审计资源,加强基层审计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地方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落实这些要求,要在积极开展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干部管理。研究加强地方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管理办法,明确地方审计机关领导干部任职资格、领导干部任免的工作程序等。二是业务管理。研究重大项目审计工作规则,明确组织全国性、行业性、区域性审计项目的决策程序、组织方式以及资源配置等,组织开展好涉及全局的重大项目审计。同时,加强审计计划的统筹和管理。三是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制定地方审计机关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明确重大事项报告和报备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制定地方审计机关考核办法,明确考核内容、方式和成果运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