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

2016-05-30 17:15:38吕新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病人活动语文

黄厚江老师认为,语文课应该“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其中,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是“对教学过程的规定”,即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的过程。可以说,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语文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

可是在教学实际中,我们的很多课堂或者直接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或者用问答的方式掩盖变相做题的本质,或者用“一指禅”(指单纯播放PPT)取代师生、生生互动,课堂上存在着诸多“假语文”、“假学习”、“假活动”的现象,语文学习活动设计被“教”的设计取代,效果差强人意。下面,本文结合2014年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比活动中关于《窗》教学的14节省市级优秀课例,谈一谈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语文姓语,立足于语用

语文姓语,就是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不能离开文本,疏离语言,应该以言语技能训练为核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著名特级教师褚树荣先生的话说,就是“不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演讲课、美术课、多媒体演示课、课外活动课,而上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读书课。”

坚持语文姓语,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就应该立足于语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明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用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课程定义,修订者只选择了“运用”而删除了以往的“理解”,显示了对语文课程的本质认识和语用的重视。有学者甚至认为,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语用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语境中话语的揣摩、感悟、探讨、运用,学习并获得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具体语境中说话(包括口语与书面语、口头交际和笔头写作),达成交际目的的素养和技能”。[1]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应该基于“语用”基础之上,以培养学生使用语言交流的素养为旨归。

笔者执教江苏省优课《窗》的时候,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力求突出语用的特点。在“细读美景话特点,对照光墙说形象”环节,先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梳理,形成初步认知,再利用学生认识上的分歧对近窗者的形象展开讨论,下面是部分实录:

师:请大家小声读临窗的人所描绘的景色,这些景色中有人有物。读完思考后告诉老师:他所描绘的这两类景色各有个什么样的特征?(生读4、5节)

生1:他描绘的景色十分优美。而且从湖面上漫游的一群群野鸭、天鹅可以看出那些野鸭天鹅十分悠闲自在,充满活力。

生2:我觉得他描绘的对象十分美好,而且充满了生机。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个描述者内心是十分向往这种生活的,他的内心也是十分乐观的。

生3:公园里的孩子扔面包喂水禽,有的摆弄模型。还有一对对情侣手挽着手在散步,是多么幸福啊!

师:这里不光有人对自然的爱意,还有人对人的爱意了。

生4:总的来说,这是一副悠闲和谐、充满爱意、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画面,人和物自然统一。

师:说的太好了,可是临窗的人其实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啊!为什么?

生5:我觉得靠近窗的病人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为解除另一位病人的痛苦而编造出来的,这样可以看出他的美好和善良。

师:如果描述的动机是这样的话,那还真能看出点门道。

生3:我觉得不一定是为了减轻另一个病人的痛苦。可能靠窗病人以前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画面,说着这些画面他就会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就会感受到幸福。

生2:我们生病打点滴的时候会觉得无聊,我就会想象以前美好的事情可以忘记病痛。可能近窗病人就是这样的。

师:如果这样,会不会觉得近窗的病人心理不美啊?

生6: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因为他说的画面都与生命、美好有关,作为一个重病在身的人,这是难能可贵的。近窗病人未必是个善良的人,但是他一定是个无害的且热爱生命、乐观的人。

这个环节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以文本和话题讨论为基础,联系到学生的话语基础和生活体验,在话语意义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客观准确的认识。靠窗的人的形象不再是简单的善良和美好,更主要的是内心对生命的热爱、对疾病的乐观。通过这样的辨析,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味鉴赏能力、逻辑分析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瞄准学习起点,让学习发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2]学生的学习起点一直是语文课前教师重点研究的内容,可是,我们一般的学情分析都停留在经验层面。虽然我们口头上坚称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而实际上学习活动的设计大多从教师追求的所谓效果出发,从教师的需要出发,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

不从学习起点设计教学,语文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比如某市的优课在讨论《窗》一文人物形象的时候设计了下面的活动。

师:课文中写了两位病人,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近窗者”和“远窗者”,假如我们同学就是这两位病人的主治医生,请你认真阅读课文,为这两位病人填写病历卡。(教师投影)

病历卡

病人:远窗者  近窗者

进院状况:

远窗者:病情严重,日夜躺在病床上。

近窗者:

病情发展过程:

远窗者:听病友描述窗外美景,病情稳定→→

近窗者:→病发,大声咳嗽,呼吸急促→呼吸

停止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师:作为主治医生,请你为这两个病人作一个鉴定:请从两位病人中任选一个,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这个学习活动看似新颖,其实并没有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首先,主治医生是医生的职称分类,学生未必了解主治医生的实际工作;其次,就病历卡而言,有没有两个病人合用一个病历卡?病历内容是不是这些条目?语言表述是不是符合医生的职业规范?这些填写范例实在值得商榷;第三,医生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只要根据症状得出判断,并不需要了解患者品质、人格方面的特点,除非他是精神科医生。这个活动设计只能让学生手足失措。

联系我们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不顾学生学习起点的举措比比皆是:有一上课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课一结束就让学生做导游写导游词的。学习时机不对、教师铺垫不足等导致语文学习低效发生。语文学情其实就是对语文学习效果有影响的学生信息,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情感和发展需要、学习习惯等有透彻的把握,才能设计促使学习高效发生的学习活动。联系上例,如果教师在学习活动发生之前简单介绍医生写作病历的基本要求,或者直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病情发展过程,效果应该比填写病历卡这个“花头”要好。

三、强化过程管理,让活动有效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不单纯是信息的吸收,也不单纯是智力活动,这里面有信息的获取,有思想的碰撞,有感情的交流。

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学的过程,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般而言,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先有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然后才有行为参与。行为参与展示的是学生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的结果。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参与,直接期待学生行为参与的结果,这样的设计显然难以取得实效。下面是某省优课的活动设计:

再读课文,品味探究:

1、文章一开始反映出两个人的关系应该是融洽的,请在文中找出根据。

2、小说结尾明明交待“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而靠窗病人为什么描述的却是一幅幅美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不靠窗的病人出于什么心理,对病友见死不救?

4、思考:结尾是墙,可是标题为什么是“窗”? 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

这四个问题设计无法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来,主要原因是学生并不能在情感和思维的角度获得启发,所以当然在行动上呈现出被动的状态。从问题设计的层面来看,这四个问题要么过浅(比如第1问),要么过深(比如第4问),无法激发起学生研究文本的愿望。从问题之间的联系来看,这些问题缺乏思维的延续性,学生无法从中学会解读小说文本的思维方法。

其实,这四个问题可以合并成两个思辨性的问题,即:1、文章开始写两个人的关系是融洽的,而后来远窗的病人却见死不救,是因为什么?2、靠窗的病人描绘的是一幅幅美景,而实际上却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这是因为什么?通过矛盾分析,接着引入下一问的思考,即:3、对照两个人的形象来看,文章以“窗”为名,应该有他特殊的用意,试作一简说。这几个设计的指向在于文本的矛盾,目的在于还原小说的情感逻辑,激发起学生的思考。

四、力求形式多样,让课堂生姿

观察这14节省市级优质课,笔者发现,很多课的语文学习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雷同。小组活动、组与组之间的活动极少。集体活动局限于读,个人活动局限于思,师生互动局限于一问一答。单一的语文学习活动形式不但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且因为没有考虑学生语文学习智力差异的基本现实,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般来说,语文学习活动的形式应该以一种形式为主并穿插其他形式或两三种形式交替使用,听说读写综合运用,每一种形式都不宜过久。

比如在课初阶段,有的老师在学生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情节。而昆山周老师则采用关键词填空补足情节的扶读设计的方法。虽然本文情节尚不难理解,但是课初即让学生高度概括,可能会损害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扶读设计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基本情节,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扶读设计中,南通市的卫老师设计更具特色:在学生概括了情节之后,他让学生变换视角,站在近窗的人的角度概括文章情节,不但引导学生全面搜集人物形象的信息,还为下面进入人物形象的对比环节做了铺垫。

在课中阶段,昆山的周老师在学生讨论完人物的形象之后,让学生结合人物形象对对联。学生通过对对联的训练看到人物形象的反差,进而理解了文章的写作手法——对比。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常州市的蒋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远窗病人心理评鉴之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其心理变化的原因。学生思考有基础,讨论有依据,展示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在课末阶段,很多老师都设计了“写”的学习活动。比如:1、假设这位病人痊愈出院了,请你大胆设想一下,他会做些什么?(常州蒋老师)2、假如,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那么原先那不靠窗的病人会怎样做呢?(盐城侍老师)3、想象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写一段话。(常熟金老师)这三个活动安排在文本讨论之后,学生对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充分的认识,写作热情自然高涨,下笔有依有据。相比较而言,前两个活动设计还丰富了文章的情节,能进一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因而课堂气氛较后者显得更为热烈。

语文学习活动设计要坚持语文性、学习性、过程性、多样性等基本原则,在活与实之间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在语与文之间追求课堂的美感。坚持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目的和导向,坚守语文姓语的本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本色而高效、生动而活泼的语文课堂。

吕新平,教师,现居江苏苏州。

猜你喜欢
病人活动语文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谁是病人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病人膏育
故事大王(2016年4期)2016-05-14 18:00:08
我帮病人“走后门”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8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12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