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符合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内在;机制
经济增长方式是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是由经济增长的内容、要素、目的等决定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有着自己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是主观随意确定的,而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发力量,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备一定的内生性质。
一、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同类商品在市场上只能按相同的价格出售,这一点决定了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会处于劣势;相反,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并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经营管理,应用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见,个体商品生产者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面临技术选择问题,并且在竞争压力下往往会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这便是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并且这种技术创新活动可以推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效率提高的方向转变。
马克思从劳动价值理论出发并援引李嘉图的论断对经济效益的含义如下论述:“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小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个别商品生产者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主动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他们并不能永久保持这一优势地位。只要一个人用较便宜的费用进行生产,用低于现有市场价格或市场价值出售商品的办法,能售出更多的商品,在市场上夺取一个更大的地盘,他就会这样去做,并且开始起这样的作用,即逐渐迫使别人也采用便宜的生产方法,把社会必要劳动减少到新的更低的标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正意味着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也就是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方面,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促进生产要素质量提高和组合优化。生产过程赖以进行的技术基础是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随着劳动生产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代表更高技术水平的劳动资料就会出现,并取代原来那种较低技术水平的劳动资料。马克思写道:“如果生产这些劳动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发展了(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旧的机器、工具、器具等等就为效率更高的、从功效上来说更便宜的机器、工具和器具等等所代替。”马克思还指出,一定质量的生产资料应该与一定质量的劳动力相结合,这种结合是为完成生产产品所必须的。因此,当代表更高技术水平的即质量更高的劳动资料投入使用,就会要求能有更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即质量更高的劳动力与之相结合。由此可见,由于技术的发展,带来劳动资料质量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并使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在质量上相互适应、相互匹配。这种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和相互之间的匹配,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结构优化,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另一方面,技术外溢效应能够变革劳动组织、经济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必将引起劳动组织的变革。马克思在谈到作为科学技术物化形式的机器的使用产生新的劳动组织,以及它与简单协作和工厂手工业中的劳动组织的差别时指出,在工厂手工业时期,工厂内由纯粹主观的局部工人的结合,到机器大工业时期,工厂内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技术上的客观的整体工人的社会化协同劳动,这在劳动过程的组织方面是一个巨大的变革。马克思还指出,正是由于这一点,它们才能在劳动过程中既有较高的效能,又能耗费较少的费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会带来不同的效率,而技术进步带来的组织形式的变革可以提高效率,促进增长方式转变。还有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必将引起全部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科技的进步引起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的变革,从而社会内部的各种结构及比例关系都会随着发生变革。一些生产部门削弱了,一些生产部门拓展了,一些新的生产部门诞生了,一些旧的生产部门淘汰了,在这样的过程中国民经济结构进行着调整和优化,从而带来增长方式的调整。
三、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同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生产关系的内容是复杂和多层次的。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为具体的经济体制层面。经济体制适应生产力发展进行改革,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观。
参考文献:
[1] 平颂恩.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点认识[J]. 金山企业管理. 1996(04).
[2] 张晓明.浅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 经营管理者. 2015(06).
[3] 李承璋.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4(06) .
[4] 罗全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探讨[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18).
[5] 马立新.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 中国市场. 2013(24).
作者简介:安雯(1988-),女,硕士研究生,现工作于郑州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