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小说家麦尔维尔在19世纪所创作的这篇《白鲸》表面上所讲述的是亚哈船长与白鲸之间长期斗争的故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与博弈,但是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在表象之下,寄托着的是创作者麦尔维尔传承于西方宗教文化的哲学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原则。它彰显出了一种人类必须服从上帝的纯粹的宗教主义情怀,却又暗含着抨击自然、抨击命运、抨击身为造物主的上帝其主宰人类命运的不满与困惑,让这场人类与自然生灵之间的搏斗化身成为现实与神明的正面交锋。
关键词:《白鲸》 宗教意义 宗教主义情怀
一、白鲸与亚哈:人与上帝关系的神秘折射
《白鲸》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完成的小说,实玛利既是这一场浩浩荡荡捕鲸行动的参与者,也是这一场灾难性搏斗当中的唯一幸存者。他见证着亚哈船长对于莫比·迪克不顾一切的仇恨,甚至于这种仇恨超越了所有船员的生死安全;也见证着这只来自于大自然的生命体,它的凶残与野蛮。在麦尔维尔笔下,这只白鲸的存在,远超过海洋乃至大自然的意义,它代表着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代表着一种不为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甚至于这只白色的庞然大物,并不按照寻常鲸类所生存的海域适时出现,其毫无规律、毫无原则,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尤其是对于主人公亚哈船长而言,这只白鲸是噩梦,是对手,也是一种挑战和急需超越的力量。亚哈船长的一条腿就是在一次与白鲸的撕扯中埋葬大海,从此亚哈船长与这只海洋生命体成为了宿敌。二者之间的敌对,既像是人类与自然之间不可磨合的对抗关系,也像是宗教信仰当中人类与神明、与上帝之间不可捉摸的关联性,那种被统治、被征服却又心有不甘、想要打破束缚的矛盾对立。
二、《白鲸》的宗教意义:至高无上的神明抉择
小说中的两位重要人物,亚哈和实玛利的名字都来自于宗教典故,其中亚哈来自于《旧约·列王记上》,原型就是以色列一个恶毒残暴的君主,亚哈在个性方面,对“恶毒”二字继承得淋漓尽致。其不仅对莫比·迪克怀抱着难以想象的仇恨,同时,他不顾船员的生死,将复仇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将除此之外的一切生命视作草芥、不管不顾。实玛利原型来自于《九月·创世纪》中的一个被遗弃的孤儿,虽然其参与了捕鲸的行动,却是作为一个冷眼旁观的局外人,目睹这一场血淋淋的厮杀。名字的寓意和来源,暗示了其在小说中的命运走向,也暗示了其人物所有有悖宗教精神、有悖自然法则的地方,必然遭到惩罚。在宗教的法则与精神当中,人类本应臣服于上帝、臣服于为上帝所造的一切自然生灵,一切反抗与斗争,都是无畏的自取灭亡。所以,当亚哈船长率领裴廓德号驶向赤道,驶向白鲸有可能出没的海域时,其死亡命运的悲剧早已被“上帝”提前书写完毕。
三、《白鲸》的宗教困惑:超越神明主宰的人类力量与冲突反抗
亚哈船长本身是一个积极勇敢、目标坚定的人物形象,对于莫比·迪克,他所拥有的只有仇恨,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仇恨超越了个人的生死(大副斯巴达卡斯企图以谋杀来阻止亚哈的复仇行动,但是没有成功),那种复仇、那种反抗的思想与抉择是驱使亚哈船长站立、行动的重要动力。在亚哈船长的精神世界里,白鲸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自然孕育的邪恶力量,他不惜一切地想要打败它复仇,想要打破自然、打破上帝精神维度对于人类的桎梏,让自身变得更加自由、变得可以主宰自己。然而他又渴望让自己成为全新的主宰力量,于是就在他们追击白鲸的前一夜,当大副劝说他放弃复仇计划时,他举起自己的手说道:“举起这只手的,是我、是上帝,还是谁?”由此可见亚哈船长的内心是躁动的、亢奋的,他对白鲸的追杀,从深层次上反映了对于神明和自然秩序的不满与挑战,但此时他又渴望让自己成为主宰着一切的全新力量,即“我不满上帝,我渴望主宰一切的奋斗主题”。在这样一种思想的驱使下,亚哈船长的行为从深层次上反映出了一种困惑和全新的矛盾,既基于对现实的不满于是要打破现实的格局,又想建立新的秩序成为下一任主宰的困惑、迷茫心理。
综上所述,麦尔维尔的《白鲸》是一部极富有象征性和宗教性的小说,其内在文学形象的塑造,亚哈船长与莫比·迪克各自所代表的不同精神维度,从侧面折射出了19世纪正处于西部大开发中的美国民众,其对于自然、对于神明的矛盾心理。可以说,《白鲸》所表达的宗教意义与困惑,寄托了作者独特的哲学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原则,加强对其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艳艳.《白鲸》中蕴涵的宗教意义[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05).
[2]刘永清.《白鲸》的“白鲸”宗教思考——基于麦尔维尔生活经历、社会与宗教历史和圣经故事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12(02).
(作者简介:蔡季愚,男,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