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没有文化氛围,群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长期轻视语文,说实话,想普遍提高农村学生语文水平十分困难,但未必没有可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发现抓住“作业”这个关键环节,就可以有效地带动语文学习的进程,落实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措施,成为撬动语文成绩提高之门的杠杆。
一、乡土类作业
身处鱼米之乡的江南农村,成片的稻田麦垄,金灿灿的油菜花,河流纵横,船只往来,到处都是感受田园风光的资源,也是走进大自然,把大自然融进自己的生活,融进语文学习的好机会。这是城市学生不可能拥有的条件,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
每个季节,笔者都布置乡土类的语文作业。如高一年级乡土类作业按照季节来设计。
秋——和家人一起走进稻田,割稻子、拾稻穗。写一篇周记。
冬——你眼里,冬天的乡村是什么模样,把你看到的冬景写出来。
春——很多作家写过春天,你能否走到小河边、树林中、田埂上去寻找春天的踪迹?
夏——选择一种夏天的事物进行描写,如知了、麦浪等,写出乡村夏天的特别之处。
高二年级乡土类作业按照节日、节气来进行设计。
重阳——我们这里的重阳节有哪些具体的习俗,尝试一下古人的“登高、插茱萸、赏菊”等习俗。
冬至——“大冬大似年。”你怎么看待老家的冬至祭祖?说说你的感受或看法。
立春——立春意味着什么,我们乡下为什么叫“打春”,“春打六九头”?
小满——小满节气从何而来?小满节气时间经常在高考前半个月,对你有何启发?
依托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温暖的田园生活,农村的孩子就拥有了最丰富生动的素材。2007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怀想天空》怀想自己在家割麦子的场景得到何永康教授的高度赞扬,并亲自写评论文章,先后刊登在《高考阅卷通讯》和《扬子晚报》等多个主流媒体,原因在于考生写出了自己的乡村生活,写出了真情实感,成功自然眷顾于他。
二、文化型作业
如果说乡土类作业是扬长,那么这个文化型作业就是补短了。学生身处农村,生活中的文化元素相对于城市较为贫乏。以扬州为例,市区和农村的文化差距就已经很明显。
扬州城区历史文化景点有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瘦西湖的五亭桥和白塔(白塔仿北海白塔筑成,有诸多传说)、大明寺(鉴真东渡日本前,即在此传经授戒,该寺因以名闻天下)以及史可法纪念馆。
城区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再加上各种文化活动、展览,学生耳濡目染,语文情怀必然得到熏陶。而农村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看看电视可能就是文化生活了。差距已经存在,补救是当务之急。
1.每堂课五分钟演讲。要求介绍一位名人,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的认识、看法。2.每周一、三、五抄读一首精短古诗词,教师负责讲评。
3.每周给学生一节课做文摘,600字~800字,取材于时文、美文和优秀中学生作文,教师 每周评阅、交流一次。以上几项作业将历史文化贯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融进学生每一天的时光,渗透进他们的血液,水平提高指日可待。
三、活动性作业
如何把作业内容转换成学生内在的思想素养,如何在掌握知识后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死记硬背显然不够,更多的需要通过活动来进行知识的升级和转化。以下是笔者布置过的活动性作业。
1.学生办报
各中学校都有校报,不妨让学生来负责稿件的组织、选择与修改,各班轮流承办,语文教师负责指导,这样的校报岂不是实至名归?不至于让校报成为几个语文老师的博客,成为他们写作的自留地,写什么就发表什么。面向学生的报纸,由学生来编辑,既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欣赏水平,又能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全校师生的阅读兴趣也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
2.演课本剧
农村学生大多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辞,更羞于在众人面前表演。结合所学课文《鸿门宴》,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导自演,教师担任顾问,负责答疑解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清晰了,他们主动去了解背景,甚至添加一些台词和情节。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大胆地去表达、表演。
3.主题活动
在乡土类作业与文化型作业之间需要一个桥梁把二者结合起来,贯通知识,形成能力,这就是主题活动的目的。如在布置“在你眼里,冬天的乡村是什么模样,把你看到的冬景写出来”这项作业之前,举行“乡村之冬”主题活动。包括看视频、图片,读诗、散文,比较不同的乡村风景,对照不同作家写乡村的不同手法,交流自己眼里乡村的模样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丁沟中学(22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