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本与心灵高度契合

2016-05-30 10:48:04陈爱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乡愁笔者文本

陈爱华

语文教学是浸润情感的教学。语文教学唯有贴近学生心灵,使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身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教学活动推进学生知行合一,才能在理性和情感上对文本的价值真正产生双重的认同。

一、书读通,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对高中生提出“书读通”的要求似乎太低了,然而,到现实中去看一看,我们会发现,现在的高中课堂读书声真的太少了,一味地听,一味地讲,表面上是加快了疏通文本的节奏,实际上是慢了,少了自我体验的过程,思维很容易僵化。把书读通的过程,是一种自我体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省不得的。有什么感受,只有我们自己从中感悟。读书必须发自内心,在其中感觉,这是一种享受,精神上的享受。有了读通的过程,讲解才会水到渠成,学生才能和文本及教师产生共鸣。笔者在执教《石钟山记》时,设计了同案异构的方式,结果发现不同的教法,学生的受益是不一样的。

换成“大红”吗?为什么?②血是从哪里流淌出来的,象征着什么?经过这两个词的对比揣摩,学生领悟到高建群“这样写,不那样写”的原因是由他赋予描写对象的情感决定的:“血红”写出了落日的生命活力与英雄般的崇高。

三、由表及里,挖掘深意

一篇散文所写的内容是作为统一的有机结构体现“我”的个性情思。而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理解的肤浅或错误,产生 “隐形”阅读思维障碍。

在《听听那冷雨》的教学中,学生对“冷”的理解停留在“天气冷”。表明他们只是注意到文本浅层含义,缺乏综合概括。于是笔者加以启发:作者在听雨时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大陆,“冷”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游子的孤独、思乡之情。但是没有学生能够解读到“文化乡愁”,这说明了学生的思维还是停留在表层的概括上,没有把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结合起来,抓住直达作品内心的细节。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文章为何大量引用中国古典诗词、典籍?本文长短句的组合变化有何特点?

经过学生讨论,解读到了“冷”字蕴含着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消失之痛。

从学生展现的阅读思维过程可知,他们产生阅读思维障碍的原因是缺乏整体意识、综合分析能力,不能对一类对象进行总体上的联系,并加以抽象分析,找出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共同点。

通过两次启发诱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剖析作者眼中的“雨”,挖掘出作者经历漫长漂泊后的生命体验。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重要的已不是学生懂得了多少知识,而是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结论的方法和门径,逐步从“学会”走向“会学”。让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充分地思考,不断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调节系统,有效提升其阅读能力,使他们最终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第二中学 (325600)

猜你喜欢
乡愁笔者文本
永远的乡愁
心声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28
乡愁
科教新报(2021年24期)2021-08-25 02:37:19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九月的乡愁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6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回头一望是乡愁
戏剧之家(2017年1期)2017-02-05 13:04:17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