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峰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敢于放手,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空间,全方位开放课堂,促使学生全员参与乐于放手,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放手,在教师的智慧引领和精心组织下巧于放手。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能力的培养;学会放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11
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靠素质教育,那么学生的能力应该如何培养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学习探讨,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在课堂上如何具体操作。我们可以从孙维刚老师的教改中得到一些启发。孙老师的教改成果是众所皆知、令人羡慕的,他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我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有想法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到黑板上来讲,笔者则审时度势,从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和眼光的实际出发,不时点语引句。但不是提示,不要提示!”透过孙维刚教师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放手,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并相信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空间、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
在课改中,我们也逐渐地摸索出了一些可渗透教学理念的教学方式方法。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形式仍时有发生,教师一味地想帮学生学会什么,理解什么,课堂上知识点全面开花,生怕少讲了一点,漏讲了一节,恨不能一下子全塞进学生的脑袋里,让他们运用自如。久而久之,学生最终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呢?什么时候该“放手”?怎样“放手?”做到“收”“放”自如,是“放手”而不“撒手”呢?
一、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
在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怕学生遗漏了重点,怕学生找不准难点,怕学生提不出问题,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偏差……总之是不相信学生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不敢放手让学生独自完成,于是便失去了最可贵的东西: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失去了质疑和批评的能力、失去了自主探究的品质……当教师就如同做父母,如果事无巨细都要事必躬亲,那便培养不出成才的子女。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课改后我们要转变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把发现留给学生”。这种教学观,它最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很多科学发现就藏在“偶然”和“司空见惯”中,要相信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即使他们解决不了,或是出现了错误,那也是一种经历、一种历练,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经验。“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笔者坚信,只要我们耐心地指导,放手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去探索、去总结,成功便指日可待。因此,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个好的教师,不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者”,而是一个懂得适当藏巧、适时糊涂,还时间、空间给学生的“笨老师”,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在积累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对于一般知识,学生独立或通过合作是能够解决的。
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时而会挑选一些知识要求相对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或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或是某一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这样教学,教师“扶”的少,学生参与的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学会了质疑问难,培养了创新能力,建立了终身教育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角色,该放手时就放手,做智慧导学型教师,就能“造就他们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学生时时并发的灵感和火花,令笔者佩服。相信学生吧,该放手时就放手。
二、教师要创造机会,乐于放手
教师在课堂上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当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只需进行方法上的引导、关键处的点拨,绝不能限制学生思维。我们要用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全体学生创造主动探索的空间。学生思维得到发散,表达与交流的时间比以往多了许多,时间的冲突越来越突出。
经常会听到教师抱怨说;“时间不够!”笔者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学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起初,笔者认为只要把整节课的重点突出就可以了,结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节——实验设计,由于时间仓促草草收场。各组成员准备也不够充分,不敢把自己的设计展示出来。听课教师的一席话惊醒了笔者:“这节课最大的教学冲突就是时间!”是啊,究竟是时间不够,还是教师没有舍得为学生创造机会而牺牲自己的教学时间,放手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呢?
于是,笔者进行了二次设计,又上了一节课,由于时间充足,学生思维活跃,实验设计不仅有创意而且更加完善。
有这样一句话: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什么时间应该闭上自己的嘴——绝大部分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教学上要适时学会运用“闭嘴的艺术”。对学生放手时,笔者不干涉他们的行为,当他们因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而提问的时候,笔者先肯定学生的探究意识,然后采用PBL的教学方式在全班范围内提出后,学生积极探讨发言、大胆推测,很快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另外会有这样的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总会在座位上跃跃欲试,可是一旦被教师提问,就语无伦次了,还有很多人云亦云者,教师以为学生都懂了,实际上还有一大部分是模糊的。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有待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以充分表达和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很多问题当自己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当给其机会,自己亲口分析讲解之后思路就会变得清晰,原本未懂的也懂了。所以,我们应该多给学生自己讲的机会。学生与教师的视角是不一样的,他们与教师的知识背景与思考角度不一样。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不能以教师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感受,宁可在时间和空间上放手,多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为学生铺路搭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不可放置“绊脚石”!
三、教师要立足学生,善于放手
我们的教学不是无目的地放手,教师要立足学生,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创设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快速而能动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如在学新陈代谢时,笔者从学生自身引入,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这样就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那么学生就可以自己把握课堂的思路,课堂内容也容易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帮助学生共同解决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教师要立足学生、敢于放手、善于放手,为全体学生创造主动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中虽然较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全让学生自己学习。毕竟学生对生物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知识面还不够宽不够广,过多地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对某一问题会产生分歧,出现学生之间不着边际地讨论、模糊不清地汇报,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引导,指出讨论的方向。将课堂“收”回来,做到收放自如。
四、教师要精心组织,巧于放手
教师的组织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要取得高效的成果并不是由一个完美的设计方案决定的,在平时我们要精心地组织教学活动,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探索的空间,促使他们去探究、去创新。因此,我们应多设计一些非常规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学会善于打破常规去分析、去思考,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比如举行知识竞赛等活动,教师放手让他们的好胜心在活动中充分体现。放手是一种尊重,只有放手,才可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只有放手,才有教育情感的内化与拓展、学生内在潜能的激发;也只有放手,教育才会走向新的高度。
放手的前提是相信学生,放手的方法是创造机会,放手的保证是立足学生,精心组织则是解决放手的形式问题。我们每位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学生的兴趣就会空前高涨,教学效果就会大幅度提高。
“把手抓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摊开,你就拥有了一切。”放手!你学会了吗?用一段话与正在积极摸索中的教师共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搜索;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辩解;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参考文献:
[1] 马 华.“放手教育”成就孩子成长[J].好家长,2015(23).
[2] 盛 杰.最好的疼爱是放手——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3(10).
(作者单位:山西省榆社县职业中学 0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