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微信朋友圈,看文化微景观

2016-05-30 12:31夏雨
求学·素材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绑架网络生活

夏雨

你有没有这样的习惯,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先把微信中的朋友圈“刷”一遍,看看自己身边的朋友们又干什么了,有谁昨晚半夜还在更新,甚至问问朋友今天天气如何、哪堵车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玩微信,这个让朋友们联系得更加紧密的朋友圈,正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很多人也感受到了朋友圈带来的烦恼……一个新的朋友圈文化正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并影响我们。

新闻在线

>>>微信进入生活

2015年6月中旬,腾讯公布了2015年业绩报告。而CuriosityChina则根据这份报告制作了2015微信用户数据,总体社会影响力如下。

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

微信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覆盖了90%以上的智能手机,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

微评:今天你玩微信了吗?是在给朋友发信息呢,还是在发朋友圈呢?无可否认,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移动即时通信,已经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朋友圈促進人与书相遇

京东图书宣布,于2015年11月底开始上线京东微信荐书联盟。该联盟将整合社会致力于推广全民阅读的力量,尤其是出版业、媒体、作家、书评人、编辑等的力量,通过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手段,共同给身边的朋友推荐适合阅读的优秀书籍,促进人与书的“精准相遇”,力求实现朋友圈推荐的人性化和贴近性;用户不但能看书评,还能便捷地找书、买书等。

微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信不仅仅是一个手机聊天软件和交流通信平台,更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京东图书抓住了微信的特点,创造出微信荐书联盟,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有益于民众的表现。

>>>让微信朋友圈传递正能量

2014年11月2日,江苏省常熟市碧溪新区发生一起车祸,一辆逆行的轿车撞向一辆电动三轮车,造成两名学生重伤。其中一名学生婷婷家庭十分困难,她的母亲在她出生后7天就离世,父亲也被疾病缠身,与她相依为命的爷爷为此着急到昏倒。这件事情被一个义工团得知后,把婷婷的情况发布到微信朋友圈,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前来看望婷婷,给婷婷送来了鼓励和温暖。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一条普通的求助消息在朋友圈中传递着爱的正能量,才让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重燃希望之灯。

微评: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可以让微信朋友圈发挥出它的作用,让它成为传递爱的正能量、净化社会风气的一个有力的杠杆。

>>>朋友圈“四风”

有人将朋友圈中的人进行了分类,即对转帖看都不看就“赞”的形式主义者;只看朋友圈动态,不发声的官僚主义者;整天炫耀吃、喝、玩、乐等,并配以照片的享乐主义者;每天发十几甚至几十条信息,其内容都是链接,长得令人读不下去、难以消化还费流量的深沉主义者。

考场速用:朋友圈是个大染缸,五花八门,有你喜欢的,也有你看不惯的。然而在朋友圈里,除那些缺乏诚意、戾气弥漫、充满敷衍色彩的互动之外,总有一些真正志趣相投的朋友陪伴在侧。倘若有几位这样的知己,那一切烦人的信息都将变得云淡风轻,又何必在意那么多呢?

关键词:文化的多样性/信息污染

>>>自成一派的分享文化

“乐于分享,乐于被分享”几乎成为新生代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一大爱好,而朋友圈的这种分享文化中,也许存在着一种“炫耀与好奇”的心理,导致发布者的图片、视频等内容会得到朋友们的分享与评论。朋友圈的分享模式简洁,拍摄、留言、分享一气呵成,新鲜事发布者与来访朋友之间,一个乐于被评论,另一个乐于去评论,彼此之间几乎形成了默契。

考场速用:甘于分享是豁达,懂得分享是智慧。互联网是高科技的产物,是人类迄今所拥有的容量最大、传递速度最快的信息中心。微信朋友圈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为我们分享趣事、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捷的条件。这样的分享文化,也渐渐地拉近了人与朋友间的距离。

关键词:乐于分享/互联网的益处

>>>“造谣党”来袭

所谓谣言,就是一些没有什么事实根据的事情,被大家口耳相传。举几个例子,“在北京待一天相当于抽20支烟”“微波炉加热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西红柿和虾不能一起吃”等。这些信息你是不是感到“似曾相识”?你或许也注意到了,这些类似的“科学谣言”经常现身于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等网络上。

考场速用:“谣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真理。”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今天,无论是信息流动速度还是信息传播方式,都意味着这一“法则”更容易生效。我们在看到消息后,应该多加判断,不要轻易传播危言耸听的消息,这是扼杀谣言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谣言/辩证看待

>>>别让朋友圈把你圈住了

从新媒体的使用情况来看,微信显然已经超过了微博,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也超越了很多人的想象。据腾讯2015年6月公布的业绩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达5.49亿人。如此总量,再加上微信的“魅惑”,不难想象有多少人都把时间耗费于此。

另外,还有由此衍生的用户希望“曝光”和被关注的心理,以致人们时常手不离机,眼不离屏,心里还惦记着谁会点赞。

考场速用:不可否认,微信这一类新媒体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即时通信在线互动,甚至购物、出行都能用指尖一并解决。但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狂欢时,我们仍需反思微信对其他生活事项的挤压。

关键词:过度依赖/网络“绑架”生活

佳作看台

沟通便利,却也加剧信息泛滥;分享快乐,却也增添过度曝光烦恼。就像硬币的两面,在微信等网络社交应用如日中天之时,也有人指责过于碎片化的信息使人丢了阅读的内涵。如何看待朋友圈文化?值得我们思考。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遠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猜你喜欢
绑架网络生活
生活感悟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无厘头生活
港书商亲笔信让“绑架”谣言不攻自破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