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豪
摘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是古代隐士们向往的境界,远离庙堂,悠游于山水田园间,享受这种道法自然的生活状态。日出日作,日落日息,符合人体养生规律。
关键词:《有田有木,自给自足》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16)O1-056-4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是古代隐士们向往的境界,远离庙堂,悠游于山水田园间,享受这种道法自然的生活状态。日出日作,日落日息,符合人体养生规律。
我一直以来就有个想法,有一天我生命的本源,回乡当农民去,过一种田园式自给自足的生活,而且随着岁月的更替,年龄的增长,这种落叶归更心理愈加强烈。
没想到,有我这种心理的人还不在少数,在羊年的春天,我读到了一本书《有田有木,自给自足》(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书的主旨是号召人们“弃业从农”,并列举了台湾十一个家庭以田为本,以食为力的故事,这十一个家庭有工人、有媒体人、有画家、有博士、建筑系毕业生、无论哪一种职业,在传统社会都比“农夫”来得有地位,他们却甘心巡田看水、割草捡螺、补秧挖沟、晒谷搬运,在汗水淋漓的劳动中,享受生活自主的自由快乐。
重要的是,他们务农往往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帮助农村,帮助消费者。农耕是生活的方式,真正的目的是给更多人提供安全健康的食物,提高农村歹土地的价值。
这正合我的心意,书的策划者朱敬,竟是我原来在北京工作时的女同事,祖籍安徽农村,一所大学毕业的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她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我不得而知?难道从乡士上出来的知识分子都有故乡情结?
书的作者谌淑婷、黄世泽,是一对关心农村,有着杰出专业表现的年轻伴侣。谌淑婷曾任报社文字记者,曾获第六、第七届优质新闻奖专题报道奖;黄世泽曾任报社、杂志社摄影记者,曾获第二十五届吴舜文新闻奖专题新闻摄影奖、第十六届两岸新闻奖平面新闻摄影报道奖。他们来到农村现场,拜访了十一个自耕自食的新农家,一起下田劳动,写下农家与万物共生的生命哲学,分享农家生活的好点子,喜欢采收,将田间作物变成餐桌上的美味料理。
是啊!弃业从农是人性的回归。我们在这个相互竞争的世界上打拼,尔虞我诈,互相倾轧,都为了出人头地,都为了名誉地位金钱......猛回首,回过头来一看,竟是一场空,你所负出的努力没有一点意义,尽管得到了金钱、名誉、地位,但你的身体累垮了。
再者,城市繁重的工作压力,快速的生活节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很多人向往一种乡村田园般的生活,但却鲜有人去实践。
许多人在奋斗的路上很累很累,都想在人生的驿站上歇一下脚,由紧张的快节奏生活回到回到慢节奏生活上来一弃业从农,不失是一种人生的回归。而且,在城市化热闹的今天,不管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大量的农民纷纷离开田园,离开供他衣食的土地,为了那几间鸽子笼一般的空间,为了享受那所谓城市的现代化,竟牺牲几代人去奋斗!殊不知进了城市,一切都不是想象的那样。城市生活成本比农村生活高出许多倍,一切都要拿钱去买,吃的、喝的、烧的、用的......等等。至少,吃的米、菜不要钱,是自己种的,喝的水不要钱,是山溪里自流的,烧的柴不要钱,是自己拣来的......而且还吃不到自己种的新鲜的食品。我觉得人似乎有病,盲目地往城市跑,政府也有病,把人往城市哄,去过高楼大厦和鸽子笼里的生活,难道这就是城市化进程?;殊不知,城市在膨大,到处人满为患,车满为患,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环境污染;而且,大量的人必然消耗大量的资源,所以,资源的过度开发,有水快流,本来留给子孙使用一千年的矿产,你十年就把它挖尽了,粮食也供应不上,依赖进口。我们一方面大量的农村田地被抛荒,一边是进口粮食,粮食是中国几亿人的生命线,口袋系在别人的腰上,最终不保险,早晚要饿死。肉食品供应不上,用激素催得它们快快地长,于是一年出栏的猪三个月就出栏了,半年长成的鸡两个月就长成了;蔬菜水果长途贩运,不得不增添保鲜剂;当我们餐桌上吃的不是食品,不是美味佳肴,而是激素,是毒药。
所以,盲目进城是把自己生命通向终结之路。
因而,让我们回归田园,也是人们向自然界的回归,我们能向书中倡导的“有田有木,自给自足”,那是一种致高境界的生活!书中台湾十一个家庭在农村的生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参照,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另一种可能。或将引发一场种植革命,给农村原居民或者新农民提供一种新的科学种植理念,让我们生产出更健康的食物,创造出更能协调好产销关系的种植模式。更加推动我们的餐桌革命,拒绝转基因食物,拒绝高毒农药、大量化肥、含激素、添加剂的食物,绿色有机食物才是我们健康的保障。还可以协调孩子教育问题,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提供一个健康的途径和方法,让孩子能接触到土地与自然,他们的心胸更开阔,更友爱,更有助自我成长。
而且,现代人的乡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浓郁。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出于对乡村现状的不满,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凋落,没有秩序,而不单单是家里的老屋塌了,记忆中的河流再也没有鱼。现在的中国太快了,整个社会病态的发展,在乡村有一种显性的体现。这些一下子摆在你的面前,你就会强烈的感觉,自己的故乡沦陷了。
如果我们能回归田园,就可以解除乡愁的痛苦!也为失落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也让我们看见新农村,书中表现了十个农村议题,十种家庭关系与十种生活方式。十个农村议题虽说在台湾,然而在大陆依然存在着。第一个议题,吃当地与吃当季,台湾粮食自给率低,三餐掺杂太多进口食物,为了让这些漂洋过海的食物保存得当,添加了数不清的药剂,所以现代儿童过敏问题严重,大自然的节奏有其道理,為什么我们不在食物最新鲜好吃的时候品尝它呢?
“幸福农庄”的惠雯和旭瀛为了孩子健康,坚持在时令季节种出时令作物,不使用农药和肥料,推动“吃当地、吃当季”降低不必要的饮食风险,以食物的原始美味,取代充满人工添加剂的市售加工品,拒绝再让下一代吃有毒食物。
第二个议题,拒绝转基因豆制品。无论荤食素食,台湾地区人民对豆制品热爱从来没降低过,却未认识到自己吃的是海外囤积半年以上的转基因大豆。对于廉价转基因大豆倾销台湾地区,“豆之乡”的苏荣灿非常不安,他坚持种植不需要施肥洒药就能有高产的种苗,到处寻找虫不爱吃,不容易生病,而且最适合台南天气与土壤的种子。留下一棵种子,就留下自己的优势与未来,还有农业的根本。农耕很累,但自古以来,哪一代农人不是这样过?曾在外打拼多牟,工厂作业员、业务员、保险员一路走来,苏荣灿眼中的农村生活一点也不乏味,只要在土地上播种,一季又一季地不停地播种,总会有收获!
减少休耕,活化农地。台湾地区休耕农地广,休耕补助议题也倍受争议。打破中间商机制,传统农夫只顾耕种,贩售与价格全交给中间商,“田里的孩子,小农家”的阿硕与小绿一手包办栽种、包装、网络行销,他们渴望为自己的作物决定价格,成为传统农村“不一样的农夫”。也证明友善种植、正确行销,农夫的年收入不比一般上班族差。青年归农为农村与土地都能带来希望。
预约订购,计划生产。以前农夫只有一种模式,有田就要种,收成时才烦恼卖不完,赖青松的“谷东俱乐部”,开创“预约订购,计划生产”。“谷东俱乐部”预约谷东付款,赖青松受雇领薪,担任田问管理员角色,为谷东种植安全作物,并公开所有田间资料和种植地点,重建产销间的连结,谷东每到月底会收到新鲜现辗的米。而他自己也有相当一般上班族的稳定收入。农人与消费者成为真正的朋友,产销间有真正透明的对话。
农场可以是小型生态园。整齐划一,犹如工地的田景,是台湾农村常见的风景。台东罗杰农场却杂乱得像一片荒田,草几乎比作物还高。尊重自然的罗杰最懂杂草可以防晒、帮土壤保温、保湿、保松的优点,当其他农人喷洒除草剂,让田地寸草不生时,他却靠着杂草保护土壤,雨后的山坡流水依旧清澈。罗杰也放弃单一作物种植,改混种二十多种作物,降低染病风险,打破产季量多,价位压低的困境,农场也成了小型生态园。
回到纯朴节约的农村生活。在农村,填饱肚子是不需要烦恼的事,家家户户都有耕种,厨房里不用担心缺少吃的。小东河畔的光爸、彩云带着五个孩子,过着最不依赖金钱交易的生活。他们以“消去法”生活,自己种菜、汲水、缝衣、在家自学,以物易物,和朋友交换所需物品;生活简单,但安全、舒适又满足,当拥有得少,就不害怕失去。
而且,到乡下生活,杂乱的思绪会逐渐平静下来,也会建立新的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若是尝试弃业从农,必须把握时令节令,把握清晨和黄昏的时间下田,其余时间则可以做些不晒太阳的工作。你需要的是敞开心扉,认识新环境的人、世、物,而不是隐居起来过日子。生活上可以尽量朝向自耕自食,自给自足;若打算做经济生产,则必须学习如何包装、销售自己的农产品。
仰赖大自然,过自给自足的生活。自给自足曾是农村最美丽的生活风景,八宝村的绮文和吉仁染布做窗帘,亲手编织缝纫,替自己针灸,调理身体,收集木头碎块帮孩子做玩具,打造雨水收集系统,以家中厨余菜叶、邻人割下的杂草及九只狗的排遗自制堆肥,努力创造生活所需的各种用品。要认识绮文和吉仁,一定要先懂得欣赏他们的家,那是被二百四十棵肉桂树林围绕着的美丽木屋。和这些树生活在一起,是什么感觉?我没有那样的经历,直到坐在绮文和吉仁的木屋里,猜想,那应该是整日听树唱歌的生活。他们有了认真务农的决心,先是吃自己的菜,然后吃自己种出的米,坚定地朝自给自足的方向前进。
要想继续推广自然农法,却又深知自己不可能靠卖菜、卖米。惠雯、黎医师开始规划农庄的体验活动,农耕学习课程,以此贴补收入,慢慢稳固幸福农庄的运作。她将农耕的收入视为过程,真正的目的是提供安全健康的食物,也让地球美好。“身为一名医师的妻子,我希望先生的工作场所是农田而不是医院,他每天看到的不再是痛苦的病患,而是顾客吃了安全蔬果后的健康模样。”惠雯又告诫读者:“没有健康的食物,就没有健康的身体及心灵,当然也不会有健康的世界。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很可惜,现在的许多人都忘了这个道理。”
画家洪江波种田,不再只是画布上种稻,而是把稻子种在真正的土地上。三年的种稻经验,让波哥了解生命来自土地,必须时时感谢天地。也许是有了这番体验,他更能专注安静地凝视稻田,看着他的画仿佛有微风吹来,带来浓郁的稻香。在苗栗湾宝里,波哥正在实践“半农半工”的理想,他种稻,也画稻,以最单纯的生活方式,找到一家人幸福的简单生活。
当然湾宝和各地农村一样,都遇到劳力断层问题,没有年轻人返乡种田,“湾宝农学园”的另一重任,就是打出行销之路,吸引更多农人加入,呼唤游子归乡。
你看,这十个弃业从农的家庭生活得多好,多么幸福!
在当今环境污染,食品污染,这也是激素,那也是转基因的餐桌上,能吃到自种的“早晨采摘的新鲜叶菜,上头还含着昨夜的露珠呢!”不失为一种幸福,一种农民具备的而城市人享受不到的幸福!
十种家庭关系。这十个离开了都市的家庭,在农村里重新建立起新家庭关系,父母以大自然为师,引领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农村缓慢的生活节奏里,黑板上的文字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田地是孩子的自然学校,孩子观察昆虫生长、植物四季变化,感受四季更替的自然讯息,以自己的节奏自在生长。爸妈们也有机会反思自己的童年记忆与学习经验,调整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他们是一起游戏的朋友,是合作家务的伴侣,是田间滴汗的伙伴。
十种用心生活的方式。十位农村的梦想家,也是十位叛逃都市的勇士,他们在人生最璀璨精华的时刻,毅然决然地结束原有的生活方式或工作,来到农村寻找人生的第一志愿。这些农人的努力,能够改变多少人的饮食习惯?能让多少人回乡务农?我想他们也没把握,但因为他们,台湾地区的缺粮风险一步步减少,友善种植的田地越来越广。请珍惜与爱护你身边的每一位友善的小农,让他为你改变餐桌上的食物,为你照顾这块土地。
书中观点鲜明地追问:“一亩地,可以用它来种什么?种米、种菜、种花、种树......还是种幸福?”然后诗一般地阐述道:“十一个家庭,选择回到农村和家乡,在土地上自食吃力,过着有田有土、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弃业从农,展开一场温柔而坚定的革命,友善土地,顺从天赋,每一瞬間都踏实而饱满!他们是新农村的设计师,带着新观念,新技术,新态度,用双手丈量幸福的尺度!完全是对美好生活的描绘。
文章通过这十个家庭以田为本,以食为力,归去来兮的故事,以乡村体验为立足点,不断印证弃业从农的幸福与快乐。
全书的重点表现了一个主题:“农,是一种美好生活的练习!”劝导人们“好好务农,好好吃饭,好好生活,就是美好人生的意义!”
如果我们弃业从农,我们的许多食品危机都会化解,我们的餐桌上也是安全的,我们的生态环保也会是另一个美好的局面,社会就会增添许多祥和!
作者以科学辩证法的眼光,提出了针对社会的观点,为这个浮躁的社会开出了一剂良方。所以,《有田有木,自给自足》是一部感时济世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