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雪花飘飘,又到玩雪的时候了。你喜欢玩雪吗?当下了一整天的鹅毛大雪终于停下的时候,院子里、屋顶上、马路上到处都是厚厚的积雪,和伙伴们一起,拿着玩沙的铲子、小桶和小车走出家门,去痛痛快快地玩一场雪吧!
刚开始玩的时候,会觉得好冷好冷,本来热乎乎的小手会冻得像胡萝卜一样,通红通红的,就像刚从冰窖里拿出来的一样。但是等回到家休息一会儿之后,就会发现手变得很热很热,比戴着手套还要暖和呢。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在百科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答案:玩雪玩了一阵子,手的温度已经降到跟雪的温度一样;不再玩的时候,由于热传导的原理,身体其他部分的血液就会循环到手部,把温度平衡回来。从零度回到正常体温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温度上升。
其实这个时候,手的实际温度是不热的,只是你能相对感觉到热。这是雪的冰冷刺激带动了身体血液循环的结果。手接触到冰冷的雪后,皮肤受到刺激,信号由神经传输到大脑“司令部”,大脑便迅速地“调兵遣将”,指挥血管里的血液马上向手部的毛细血管流去。血液的流动带来了热量,手就不凉了。
那什么是热传导呢?
热传导就是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热传导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导现象发生。比如,我们往玻璃杯里倒一些热水,如果我们用手把玻璃杯端起来,不一会儿,手会发热,而杯子里的水会慢慢变凉,这是因为水的热传导给了我们的手。
而人对温度冷热的感觉是由两方面决定的:(1)温度差;(2)热传导的速度。人体的温度恒定,一般为36—37度。当外界物体的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接触到此物体时,给人的感觉是热的(或温暖,或烫,或灼热);当外界物体的温度低于体温时,给人的感觉则是冷的。
在相同的温度环境下,不同的物体给人的冷热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天气寒冷时,户外的石块比木头更凉,这是因为石头的热传导能力比木头大,用手接触石头时更多的热量从手上流失了,因此感觉石头会更凉一些。
同样,玩雪后手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手就会感觉空气是温暖的。另外,需要小心的是,如果觉得玩雪后,手部有特别热的烧灼感,这种“热”就可能是来自于长时间玩雪引起的冻伤。所以,玩雪时一定要小心哟。
下雪天户外活动安全注意事项
1.注意穿着。雪后气温降低,我们要戴帽子和手套,穿厚实保暖的衣服。
2.走路时要小心。雪后路面湿滑,容易摔跤,最好带一根木棍或登山杖。
3.要戴墨镜防止强光刺眼和雪盲。雪后初晴,雪地反射太阳光,往往强光刺眼,影响行走。如果眼睛长时间受强光中的紫外线刺激,还可能造成雪盲,而戴着墨镜可以对眼睛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4.慎重选择活动地点。大雪会掩盖路面,很容易让人迷路,所以一定要在相对熟悉的地方进行户外活动。
5.掌握好活动时间。雪天外出穿着厚实,携带物品较多,体能消耗相对较大,所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时间,早点回家。
6.回到家不要用过热的水洗手或泡脚,而要用较凉的温水洗泡,并使劲搓揉手脚,尽快促进手脚的血液循环,才能有效地防止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