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百戏之相

2016-05-30 10:48陈音璇
音乐生活 2016年1期
关键词:救母目连剧种

陈音璇

提到“百戏之祖”“百戏之母”,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昆曲,不可否认,从明代至今的600多年间,昆曲孕育和影响了我国各地大多数的戏曲剧种。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昆曲出现之前的宋代,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演出着一个极其特殊却非常重要的戏曲种类,它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有记载的、最早的戏曲演出形式,它的传播曾遍及大江南北、社会各界,它是我国宗教、文学、民俗、音乐、杂技等文艺形式的集大成者,它,就是真正的百戏之祖——目连戏。

目连戏演出的《目连救母》故事最早来自宣扬因果报应的佛教变文,讲述了目连的母亲因生前贪吃开荤,死后被打入地狱受苦,目连为了救母摆脱苦海,经历了种种苦难和考验,但因其母罪孽深重,仍不能走出鬼道,目连便听从佛陀的开示,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又连诵七天七夜佛经,送母进入了天堂,于是便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以及在盂兰盆节前后搬演目连戏的习俗,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曾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因盂兰盆节在我国被称为中元节、鬼节,目连戏在民间也被称为“鬼戏”。在盂兰盆节之外,目连戏的演出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当村庄里出现战乱、难产、自杀、溺亡等非正常死亡时,才能组织演出目连戏,以安慰神灵,保佑村落平安,其余时间均不可以随意搬演。

鲁迅先生曾撰写《社戏》(1922)、《无常》(1926)、《女吊》(1936)等文描述绍兴地区目连戏的相关情形:“在薄暮中,十几匹马,站在台下了;戏子扮好一个鬼王,蓝面鳞纹,手执钢叉,还得有十几名鬼卒,则普通的孩子都可以应募。我在十余岁时候,就曾经充过这样的叉勇鬼,爬上台去,说明志愿,他们就给在脸上涂上几笔彩色,交付一柄铜叉。待到有十多人了,即一拥上马,疾驰到野外的许多无主孤坟之处,环绕三匝,下马大叫,将钢叉用力地连连刺在坟墓上,然后拔叉驰回,上了前台,一同大叫一声,将钢叉一掷,钉在台板上……这一种仪式,就是说,种种孤魂厉鬼,已经跟着鬼王和鬼卒,前来和我们一同看戏了,但人们用不着担心,他们深知道理,这一夜决不丝毫作怪。于是戏文也接着开场,徐徐进行,人事之中,夹以出鬼:火烧鬼、淹死鬼、科场鬼(死在考场里的)、虎伤鬼……”这段文字节选自《女吊》,叙述了目连戏的开场——“起殇”仪式,同时也凸显了目连戏与鬼神、仪式的密切关联。从开头“在薄暮中”的描述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笔下的目连戏是从太阳落山开始演起,这种形式被称为“两头红”,即从太阳落山一直演到太阳升起,此外,还有三天三夜、七天七夜,甚至十天十夜的演出形式,至今还在部分村落中保存、延续。

明万历年间,安徽黄山祁门文人郑之珍搜集、整理了当时流传的各种民间目连剧本,编纂了《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简称《劝善记》,分上、中、下三本),规范完善了目连戏的剧本,成为了今日所见各地目连戏演出的底本和框架,推动了目连戏的传播和繁荣。《劝善记》在宣扬佛教因果报应的同时突出了儒家提倡的孝道,目连之母刘氏在地狱中所唱的《十月怀胎》从一月唱到十月、从怀孕唱到哺育,讲述了母亲怀孕及抚养孩子的艰辛与不易,教育人们要懂得报父母恩情。至今,《十月怀胎》的曲调还在安徽地区丧葬仪式的哭父母中使用。清代康乾年间,宫廷文人存民间目连戏的基础上编写了240出的宫廷大戏《劝善金科》,是最早编演的清代宫廷大戏。

历史上曾搬演过目连戏的地区包括河南、山西、安徽、浙江、江苏、福建、青海、四川、湖南、江西等,各地都会在《目连救母》主线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或多或少的改动与发展,例如《女吊》《无常》《男吊》就是绍兴目连戏独有的折子,福建泉州的傀儡目连戏则加入具有地区特色的《四海龙王贺寿》。今日遗存的目连戏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严格意义上的目连戏,包括世代传承的农村目连戏,演员们平日里都是农民或手工业者,只在演出需要时临时组班演出,且只演出目连戏,例如安徽祁门目连戏班;以及各大剧种中(以高腔类为主)的目连戏,例如祁剧、湘剧、调腔、赣剧、莆仙戏、打城戏等,这些剧种基本都拥有各自完整的目连戏剧本;第二种是广义的目连戏,即各大剧种移植的目连故事,它们一般演出《目连救母》中某些故事片段,例如昆曲折子《思凡》《下山》,京剧《滑油山》等。

目连戏的音乐包罗万象,包括戏曲音乐、宗教音乐、民间小调、说唱音乐,但它不像昆曲、京剧等拥有自己专属的声腔体系,而是入乡随俗,每个地区的目连戏都使用当地的戏曲声腔进行演唱,这是它与我国其它戏曲剧种最大的不同,也因此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国各地的戏曲发展。同时,目连戏中有许多杂技表演,例如吃纸吐火、耍铙钹、吞火喷烟等。

建国后,许多地区的目连戏因为反对封建迷信的观念,以及抗战时遭到破坏而停止了演出,但在改革开放后,它重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出现了两次复排高潮。第一次在1980年代,各类目连戏会议层出不穷,相关机构纷纷召集老艺人进行演出复排与录像保存,涌现了一大批目连戏研究文集;第二次高潮就是当下,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推动下,各地纷纷重新复排目连戏,2015年的香港中国戏曲节上,安徽祁门目连戏班、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福建吴天乙打城戏传承中心都带着各自复排的《目连救母》艳压全场,与此同时,福建莆仙戏、泉州木偶戏、浙江绍剧、新昌调腔等众多剧团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目连戏的复排工作,除了职业剧团以外,绍兴的前良村、马山村,安徽的历溪村、栗木村等农村剧团也在不断推进着目连戏的排演。相信假以时日,凝聚着中华传统民间文化精华的目连戏会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

(责任编辑 张晓燕)

猜你喜欢
救母目连剧种
岁月有大爱
试论御伽草子《目连草子》对汉文学的接受
华山赋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河南抗癌7 年女大学生卖花救母希望带给更多人温暖
张文亚:献肝救母
中国目连戏展演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演出
9岁童星大爱救母
乱谭小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