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内搜索,能改变移动搜索格局?

2016-05-30 06:26咚咚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6年1期
关键词:豌豆荚开发者商店

咚咚

应用内搜索到底是什么?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从移动端获取资讯的来源主要是各类型的APP,但随着应用数量越来越多,主打的功能领域越来越细分,用户获取资讯的渠道反而相对更短了:因为没有人会无限制地往自己的手机里塞一些并不常用的APP。

那么应用内搜索带来的是什么体验?顾名思义,不同于“应用搜索”,“应用内搜索”不仅仅是按照APP的名字或者上架摘要来为用户提供搜索结果,它是搜索结果是以关键词匹配的“内容”。

如果要理解得更为简单一些,之前的“应用搜索”就像是在《微信》用的“+”功能下按名称关键词搜索公众号,“应用内搜索”则是在“放大镜”功能下搜索文章,其搜索的直接结果就是文章本身。

打个比方,以前想要得到旅游信息,是用户先搜索到APP,然后选择下载,再然后才是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如果没有就还得换一款APP继续试。但如果用户使用“应用内搜索”,那么搜索结果就是各类旅游信息本身,在这之外,才是安装某款APP的推荐。

应用内搜索—国内:爱过。

此次谷歌面向Android平台推出的搜索功能,引起了国内各大科技平台的关注。可实际上,类似功能在国内早已出现(谷歌于2013年也推行过此相似功能),但却没有引发任何能改变格局的“地震”。这又是为何?

以业内的普遍观点来看,2015年是移动搜索的爆发之年,除了国外的强者,国内也有一些领域内的巨头重点发力移动搜索市场。而之所以都认为应用内搜索会是行业突破点,是因为如今APP的信息太过封闭,一旦其信息被该功能所串联,那么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将会受到影响。同时,在设想的影响中,传统应用商店的作用也会有所改变。

在国内,豌豆荚是第一个使用该功能的分发渠道,与谷歌发布的App Indexing和Quixey发布的APP URL不同,豌豆荚的“应用内搜索技术协议”在兼容这两种标准的同时,提供不需要应用与网页绑定的路径、全面支持移动端独有内容的接入。因为当下很多APP并没有与之配套的网站,豌豆荚希望借这批APP来避开谷歌或者百度等巨头的市场。

对于应用内搜索,百度的方法比较取巧—内容数据是放在Web端的,在用户手机上运行的仅仅是一个“替身”,用户通过APP操控的内容,事实上还是放在Web端的内容。因此百度很容易在轻应用的服务器上构建索引。并且也方便通过大数据和用户画像,建立更加精准化的广告推送机制。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轻应用对于没有开发能力的内容生产者来说,或许更有吸引力。但是就目前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库存来看,想要让这群主流的开发者都投入到轻应用的怀抱还是非常困难的。对于大多数有编程能力的开发者而言,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应用中添加新API,然后打包编译,而非去套用公共模板。

另外,由阿里巴巴投资的Quixey也是早已入局的玩家之一。这款针对APP的功能性搜索引擎通过AppURL在APP之间建立联系,还以各大社交平台、微博、论坛和科技媒体中对某款应用的描述、评价作为搜索结果的依据。

总的来说,国内该领域稍有实力的巨头基本上都曾有过涉足,但最后都是无疾而终,并非这个功能不实用,而是因为它们做得太“晚”了。

优势虽有,只比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高一筹

于开发者来说,如今最大的需求是打破巨头垄断排行榜单下的“被发现”,这并非单指用户“看到APP名字出现在那里”,而是指“这款APP所拥有哪些内容”。而且对于用户来说,应用内搜索更能减少试错成本和节约时间。

可有问题的是,要实现应用内搜索,不仅仅是搜索方技术达标即可,这还与处于被搜索方的APP是否愿意合作直接相关(包括支持外部调用、提交APPURL等内容信息)。而大环境下的第三方应用商店的优势逐渐减弱,取代其位置的手机自带应用商店随着设备出货量的增加而扩大市场占有率。例如早有意识做应用内搜索的豌豆荚,其此前宣布合作的APP数量仅为200+;百度则是在数次降低合作标准之后,依然没有吸引到多少合作伙伴;神马搜索和UC等更是再无声音。

小编观点

谷歌此番再度以应用内搜索入局,虽然声势够足,但业内依然并不看好。如果前面提到的,并非是功能不够亮眼,而是靠特色功能抢占用户市场的时机早已过了,如今的第三方分发渠道逐渐式微,移动浏览器的用户习惯也逐渐在消失。当然,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谷歌带来了成熟的技术,却被各大手机应用商店所借鉴应用。

猜你喜欢
豌豆荚开发者商店
“剧场”商店
天边的白云商店
逛玩具商店
无名火
“85后”高学历男性成为APP开发新生主力军
豌豆荚并入阿里移动 双方利好
16%游戏开发者看好VR
栝楼产业开发者谢献忠
豌豆荚携手Bing为用户提供应用搜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