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大学生的诚信观调查研究

2016-05-30 06:07张丹婷
学周刊·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广西高校调查诚信

张丹婷

摘 要:文章通过对广西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诚信观与诚信问题进行调查,包括对大学生关于诚信内涵的理解、诚信观的理解、“失诚”的倾向、非诚信的容忍度、“失诚”的心理等方面内容,结论是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一种选择性诚信。

关键词:广西高校;大学生;诚信;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2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33

一、参与调查的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高校大学生诚信情况的调查选取了综合性大学——广西大学和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原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两所高校。调查形式采用问卷调查,于2015年11月共对大学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47份,有效问卷226份。问卷内容主要基于诚信角度调查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与行为。

二、诚信心理调查之一:对诚信内涵的理解

问卷首先从大学生对诚信内涵的理解开始调查,试发现他们对诚信的认同程度。其中,认为诚信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但已不适于今日社会的有10人,认为今天仍适用的有162人,认为诚信仅仅是一种道德约束的有22人;认为诚信不仅是道德约束也是法律约束的有32人。数据见表1: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仍然认可当代中国社会需要诚信这一价值观。然而,也有少数学生认为诚信在今日社会已经不适应了,这部分学生主要以非学生干部居多。针对诚信展开道德范畴还是法律范畴这一问题,总体上看,更多的学生将诚信、道德、法律三者进行了有机关联,体现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丰富了诚信内涵。那些认为诚信须靠个人自觉来维持的学生,对社会诚信度认可并不高,在他们看来,通过靠个人自觉来维系的社会诚信是不牢固的,容易生成许多不诚信问题。

三、诚信心理调查之二:社会中的诚信观

本次调查与大学生探讨了关于诚信的社会话题,其中,询问到作为大学生的你最赞成哪一方面时,其中90人选择了“正直,做事有原则”;78人选择了“诚实守信”;9人选择了“这年头关系最重要”;4人选择了“能随机应变,讲原则吃不开”;45人选择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数据见表2)

整体上看大部分学生拥有较为良好的社会诚信观。然而,对于社会中存在的诚信观念,不是很认同的也占到了二成多,其原因主要是认为通过正常的诚信立场不足以保全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也比较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原则。选择“这年头关系最重要”“能随机应变,讲原则吃不开”,则有可能表明目前小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一些不正确的诚信观影响已经较深,须对这部分学生加强诚信观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诚信行为调查之一:容易“失诚”的情况

为把握大学生当代行为中的诚信观状况,问卷对大学生几种常见的行为方式进行了调查,以确立大学生在什么情况之下容易“失诚”。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做到诚信最困难:46人认为当谎言可以保护自身利益时,51人认为会影响到他人的利益时,124人认为当涉及到自己或他人隐私时、其它情况5人。(数据见表3)

数据显示,当出现涉及到自己或他人隐私时的行为与语言时,容易出现“失诚”情况,反而在涉及自身与他人利益保护这一块出现“失诚”的情况相对较少。 无论怎样,“失诚”事件是可以发生的,因而诚信并没有完全内化于大学生德性中。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诚信”不是一项原则性的东西,是可以因具体的身处环境来选择是否“失诚”。

五、诚信行为调查之二:诚信度的容忍

既然自身可以“失诚”,那么在选择与他人交往时,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又重视着对方的诚信呢?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144人十分看重对方的诚信,70人比较重视对方的诚信,6人带着无谓的态度,6人为互动式诚信。(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6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诚信是双方交往的前提和保证,说明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里是有相对较高的诚信观。大部分学生持有以诚待人的观念或愿意对方以诚待人。相对于以诚信为交往的基础,仍约有3成学生虽重视双方的诚信度,却将其作为交往的决定条件之一。放弃诚信作为与他人交往的前提虽为数不多,但也表明,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

六、诚信观念与行为间性调查:“失诚”行为后的心理

行为与观念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当行为与观念之间达到一致时,观念就正确地表达了行为,行为也理解了观念所要表达的内涵。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行为与观念也会存在着错位。问卷对“当大学生不得已对他人说慌时的心理”进行了调查,统计数据如下:当一个人不得已对他人说慌后,其心理感觉“有点愧疚,害怕被发现”的58人,心理“感到愧疚,设法弥补”的139人,心理感觉“当时有点愧疚,时间久了就释怀了”的26人,心理感觉“习惯了,大家都这样”的3人。

数据显示,当某一学生发生“失诚”行为后,感觉到愧疚、并设法弥补的占到六成多。这些学生在不得已做出“失诚”行为后能够积极补过,希望尽可能地降低“失诚”行为后的影响。表明当代大部分学生的诚信观的内化过程是趋于良性的。然而,也有一些大学生在“失诚”行为产生后并没有内疚感,诚信在这些大学生的“三观”中似乎没有占据任何位置。

七、结论:利益中的大学生选择性诚信

调查发现,大学生诚信观与个人行为之间经常会出现冲突。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诚信”不是一项原则性的东西,可以因不同的人、物等对象来做出诚信与否的判断与行为。就是说,诚信只是一项外在事物,是一件可以随意抛弃的伪装。当“诚信”对大学生有利时就选择“以诚为贵”,反之,则“非诚为贵”,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这部分学生,似乎难以觉察出来,又无所不在。从这种选择性诚信也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一边居于所谓的“象牙塔”之中,另一边已经沾上了“小市民”气息,受到了非诚信社会事件的重大影响。

[责任编辑 吴海婷]

猜你喜欢
广西高校调查诚信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广西高校图书馆网上资源荐购服务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