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发展研究

2016-05-30 10:48汪菁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现实困境湖州

汪菁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我国农业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而“互联网+”的兴起为农业现代化、农村信息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将以太湖南岸的湖州市为例,分析湖州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现实基础,为整个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提供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有利条件;现实困境;发展路径;湖州

一、“互联网+农业”的提出背景

自古以来,农业都被视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发展一直被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以“三农”为主题,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生产方式粗放、效率低下、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等难题,而农民逐渐陷入收入贫困、制度贫困、能力贫困的多维度贫困之中,农村更是在城乡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逐渐边缘化。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迫使我国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概念,预计“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为此,交通、教育、医疗各大领域纷纷开始探寻与互联网合作的新机遇。我国农业市场潜力巨大,而互联网的“触角”尚未深入农业,因此,古老的农业也开始探寻与互联网发展的新契机,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湖州市地处长三角腹地,自古就是我国农业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湖州市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农业依托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不断转型升级。2012年,湖州市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3年,湖州市吴兴区被确定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湖州市的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互联网+农业”概念的提出,为湖州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解决传统农业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靠天吃饭等问题,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传统农业在线化、数据化和聚集化,而不是将互联网和农业进行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和农业进行深度融合。笔者认为,现阶段全面发展“互联网+农业”这种新经济模式有其前提条件:第一,农业已逐步由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过渡,农业现代化水平已不断提高,这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基础;第二,农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一定水平,农民具备一定的互联网知识,这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手段;第三,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包括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这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保障。因此,本文将选取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湖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湖州“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现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发展问题,提出“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通过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对农业进行全面改造,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王静慧,2014)。

二、湖州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现实基础

(一)湖州“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发展背景

湖州市地处浙江北部,太湖南岸,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称,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特种水产、蔬菜、茶叶、水果、畜牧业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良好的农业基础为农业“触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湖州现代农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例如农业发展资源要素日益短缺、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不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较低、科技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等,这为互联网进驻农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由此,传统农业寻找到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与此同时,湖州处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互联网已渗透到农村地区,基本实现“家家通宽带,户户连网络”的态势。除此之外,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迅速兴起,中青年农民基本都拥有智能终端。强大的网络覆盖和多样化的移动终端为农业、农村、农民“触电”互联网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湖州以建设都市型绿色现代农业为目标,探索农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新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型,贫困农民向富裕农民转型,最终实现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

(二)湖州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有利条件

湖州一直注重农业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创了湖州现代农业的新篇章,“互联网+”对农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

1.农业营销服务创新成果显著,农业电商迅猛发展。农业电商是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动。2015年上半年,湖州新增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41家,提供多元化电商平台,农产品网上销售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7.6%。湖州已在各个领域开展线上线下多方位营销生鲜产品,包括德清龟鳖、长兴吊瓜子、苗木、安吉白茶、吴兴果蔬等。

2.电商示范典型不断创建,产业集聚效益显著。产业聚集是指某一类产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高度集中,产业要素不断汇聚的过程。湖州市全力打造电商示范典型,目前湖州市已经创建了1个淘宝镇,即吴兴区织里镇,3个淘宝村,即织里镇大河村、河西村、秦家港村。并且,德清县成为浙江“千县万村”淘宝计划项目的第四个试点。此外,湖州通过设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为电商发展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3.“智慧农业”成效显现,农业信息化迈上新台阶。“智慧农业”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领域,对农业实现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管理。物联网技术早在2012年就运用到丰溢养殖场的水产养殖活动之中,实现全程自动化控制,2015年投人大额资金开发高密度循环流水养殖。德清绿色阳光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建设的花卉温室智能控制系统也在2015年初投入使用,这是湖州“智慧农业”的另一突出成果。湖州正在加快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湖州农业向智能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全面实现农业的信息化、现代化。

4.移动互联网普及湖州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的背景下,德清县农商行率先进行改革,建立差别化信贷服务激励机制,健全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德清农商行计划在2年时间内,在12个乡镇、151个行政村实施“五农一体”的农村丰收驿站惠民工程。目前为止,已有12家试点驿站建成,10家开业运营,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农资和农产品电商、小额存取款、“三权”流转交易、水电费代缴等服务。

(三)湖州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

“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在湖州的推广为湖州发展现代农业开启了新的篇章,为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湖州的“互联网+农业”新模式仍在处在试点阶段,发展仍不成熟,诸多问题制约“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发展。

1.农业产业链发展失衡,农产品电商成为发展重点

农业产品产业链是农产品产、供、销各个环节的关联,包括产前投入、生产加工、产品流通和产品消费环节,是一个完整的农业生态。但是,在“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各行业都在加快互联网与流通产业的深度融合,农业也不例外。全国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提出将培育200个电子商务农村综合示范县,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都纷纷人驻农村,启动农村电商战略。但“互联网+农业”不能简单得等同于农产品电商,而是整合农业领域,打造农资产品向下流、农副产品向上流的双向平台,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生态。

2.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仍较低

湖州“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建设的功能性配套仍不完善,虽然湖州农村地区基本上实现了网络覆盖,但是互联网使用率,特别是互联网服务农业的普及率仍然较低。另外,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数据信息分割严重,“智慧农业”的建设主要仍处在试验示范阶段,并未全面推广,现代信息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仍任重道远。与此同时,湖州农业基础设施仍以传统设施为主,高效设施农业基地仅38万亩,占农业土地的比重较低。此外,限于湖州财政资金薄弱,湖州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总量仍然不足,农业的科技水平不高,缺乏高端领军型农业科研人才。

3.农业互联网金融起步初期,农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

一直以来,融资难制约着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三农”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资金,即使能从正规渠道获得一定的资金,其数量也难以满足农业发展持续增长的需求。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有利于突破“三农”融资难的制约瓶颈,但是现阶段湖州农村互联网金融仅在个别地区进行探索,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能否满足“三农”的融资需要仍有待考察,农村金融是进行实质的改革还是披着互联网的外衣仍有待检验,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仍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问题。

4.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缺乏源动力

湖州广大农村地区虽已基本覆盖网络和智能终端,但在农村的作用主要是供农民进行休闲娱乐,并且出现了“上网的不种地,种地的不上网”的现象。同时,“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是一种资金、技术密集型的新业态,而接受过教育,具备农业和互联网知识的农村年轻人不愿意呆在农村,这就导致“互联网+农业”缺乏人才和技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缺乏发展的源动力。

三、“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未来的发展路径

“互联网+农业”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现阶段,全国各地对“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纷纷进行了有益探索,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地农村发展特点存在差异,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分地区分层次地进行“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培育。在此,笔者提出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一般化发展路径,为“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在全国农村范围推广提供方向,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和农业进行深度结合,将农业生产、流通、市场、交易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经营网络化,如图1所示。在“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上,首先,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其次,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构造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最后,加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加大科技投入,为“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提供有力支撑,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信息化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1.强化“互联网+农业”顶层设计,统一建立服务中心

我国已明确“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各领域专家学者纷纷进行战略性研究。在未来“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在国家层面进行“互联网+农业”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省级层面结合全省农业特点进行“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在地市级层面建立统一的服务中心,各乡镇建立配套齐全的服务点,为“互联网+农业”提供标准化的专业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和信息共享;完善“互联网+农业”立法,特别是信息立法需要完善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立法工作,为“互联网+农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2.平衡发展农业产业链,全面推进各环节互联网化

“互联网+农业”不应仅仅局限在农产品电商的发展,而应该关注互联网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管理体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就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因此,如图1所示,未来的“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建设应当包括产业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收集、农资电商、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商、农业互联网金融等各个环节,实现农业发展从原材料购买、生产加工、交易流通各环节的互联网化。

3.推广农村互联网金融,破解“三农”融资难问题

一直以来,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并且正规金融工具单一、信贷金额小等问题都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互联网运用到农村金融是解决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融资周期长的有效途径。2015年3月,央行发布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强调互联网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一,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进行网上支付和享受各种理财服务;第二,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自身的信用体系,实现接待的风险控制;第三,突破地域限制,扩大金融服务主体,实现金融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第四,金融机构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农业信息化生产、新农村建设等进行专项优惠贷款。通过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真正从根源上破解“三农”融资难问题。

4.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促进“智慧农村”建设

未来的农业经济增长不再是依靠高投入和高污染来实现,而是依靠高、精、尖的现代信息技术,农业数据收集、农情检测预警、农机调度等工作都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机器人等技术来实现,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在“智慧农业”的基础上,也将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智慧农村”信息服务,实现教育、医疗、文化等日常生活的信息化,促使城乡公共稀缺资源的均等化。

5.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夯实现代化农业人才队伍

“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形成的关键是科技,而科技推广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在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才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宣传和出台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实现全民参与到“互联网+农业”行动之中。

“互联网+农业”将打造农业发展的全新时代,它既是对现有农业信息化的继承,也是对农业信息化的延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场变革,我国农业进入农业3.0时代。

猜你喜欢
互联网+农业现实困境湖州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