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强 任彤彤
摘 要:目前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关键在于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论入手,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应怎样理解以人为本,应重点解决哪几个问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农民市民化 马克思主义人本解读
2016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6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其显著特征就在于对人特别是对农民市民化的关注与重视。农民市民化的关键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而是传统思维、生活方式向现代思维、生活方式的转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实现农民市民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取消农民和市民的职业分工,也不是要让所有的农村人口全部实现居住地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而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使农民市民融入现代文明,共享发展成果,实现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简论
首先,处于现实实践活动当中的人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基点。相对于其他哲学家而言,马克思视域中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言:“我们不是从我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上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显然,马克思所关注的人,不是抽象的、观念当中的人,而是处于现实的物质社会关系当中,从事具体活动的人。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其次,人的社会关系论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处于社会关系当中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一定条件”就是社会关系,为此,忽视或者无视社会关系来理解人,在理论上是荒谬错误的,在现实中是有害的。第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目标。马克思认为,理想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为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部的本质据为己有”以充分实现个人发展的全面性。于此,“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二、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理论,农民市民化主要包括现代思维方式、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现代物质条件等因素。其中,思维观念是农民市民化的核心,生活方式是其条件,现代物质条件是其基础。河北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农民市民化发展中还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市民对娱乐文化活动的基本需求尚不能得到满足。如娱乐场地短缺、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等;二是现代化的社会关系依然缺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还停留在自然经济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相关依赖关系之中,原始血缘亲缘占据主导地位。这成为新型城镇化良性发展的障碍;三是农民物质生活有所改善,而思想观念迷茫、空乏。城镇化不只是菜篮子、钱袋子、新房子、好车子,更是百姓的脑瓜子。经济增长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特别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城中村改造”使一部分百姓“一夜暴富”,这在其还没有意识到生活是怎么回事儿的时候,幸福突然降临到头上。在“有钱就任性”成为时尚基调的情况下,没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主导的老百姓往往“幸福过了头儿”,而走入生活的误区。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综合考量农民市民的实际——现实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心理环境。最大限度地通过物质条件的完善、社会环境的优化以及加强文化建设为农民市民化创造条件。其中文化建设尤为迫切。因为就根本意义而言,新型城镇化建设唯人是城镇化的至要、关键因素。正如英格尔斯所言:“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显然,城镇化视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自身的现代化状况,即素质、素养、思想、观念等整体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城镇化的层次与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民市民化之人本思考
首先,新型城镇化需客观定位于满足农民市民对现代文明成果的基本需求。根据马克思的人本理论,人都是生活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当中的现实存在。所以,农民市民化决不是脱离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相应的现代物质条件作为支撑。如医疗、教育、文化活动、运动休闲等基础设施。这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标准。其次,新型城镇化需在社会关系领域建构起适应现代社会交往的新型社会关系。中国自古就是农业文明,与此相应,以血缘亲缘为基调的社会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思维与交往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现代文明的运行与发展。农民市民化身份的转变不但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相反,有可能从根本上加剧了此种状态。为此,借助于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农民市民当中打造适应现代交往原则的社会关系是实现农民市民化的必要条件。第三,新型城镇化需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的力量,将农民市民转变为具有现代思维的新人。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想社会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具有现代思维。这与文化引领、宣传密切相关。因而,充分利用舆论宣传媒体力量,强化文化引领导向,在社会舆论层面形成积极健康科学浓郁的人文气息,引导与塑造农民市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是农民市民化过程不可或缺的条件。为此,在“善行河北”的時代条件下,依靠、支持民间力量,借助社会力量,扶持与引导相结合,用先进积极的文化满足社会民众的精神需求。以社区、企业、村镇、校园等为载体,组织搭建公益性的文化活动平台,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老百姓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积极踊跃参加文化活动,提升老百姓的文化品味、陶冶文化情怀,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使其逐渐成为合乎城镇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3 57 56 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9 29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6页.
[6]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9页.
作者简介:白立强(1970—),男,河北省武邑县人,法学博士,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任彤彤,(1977—),女,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