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玛次仁
趣味性教学,指以情感激发为基础,以学生认知特点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积极而和谐地统一到教学情境之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除具有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之外,还承担着培养人文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课程成为了单一的知识传输过程,教师围绕“考点”来教,学生为了分数而学,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语文文化传承的载体功能被忽略。而趣味性教学,可以有效营造浓厚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情感的参与,于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人文、历史、文化的熏陶,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一、更新观念
当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主旨偏颇的现象正在引起人们的反思,教学活动正在向参与、体验、探究发展,语文课程正在向人文精神、文化传承、能力提升回归。教师要顺应形势的发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改变权威式、霸权式的教学理念,由关注学习成绩到关注教学的过程,打破那些禁锢思想、压抑个性的教学方法,而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语文课程本具的趣味因素释放出来。做到这些的前提是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具有主自学习的愿望,有进行知识探究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营造民主的、自由的课堂,给学生以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的平台。这是开展语文趣味教学的基础所在。
二、改进方法
毫无疑问,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最缺乏趣味,相应地,教学效果也最不理想。而趣味性教学方法却不胜枚举,且可贯穿课堂始终,如在课程导入环节,可采用故事导入、幽默导入、游戏导入、视频导入、典故导入、悬念导入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情境营造法、吟诵法等。在教学小结环节,可采用知识延伸法、情感激励法、品味法、再创作法等。有的教师认为高中课堂时间有限,学习任务很重,认为采用这些方法是浪费时间。实际上,趣味性教学方法的运用,表面看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课堂的活力,学生学习的压力也可以得到释放,其教学效率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应用趣味性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结合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设计,并且加强创新,不断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如《雨巷》一诗,其意境清幽、凄美、深长,作品韵律性和画面感极强。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情境营造法来激发兴趣、烘托主题,让学生在情境辅助教学中产生审美情趣,进而深入作者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体味作者要表达的意蕴。再如,《雷雨》是话剧剧本的节选,其主要特点是通过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反映社会、时代、人性主题。对此,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编排的过程中深入体味时代背景、人物情感、情节发展等要素,深化对主题的把握。
三、主体参与
趣味性教学,强化学习主体参与是关键因素。即使教师讲得如何妙趣横生,如果缺少了学习主体思维与情感的参与,则只能是一笑了之,兴趣有了,目标的达成却不理想。语文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领悟,并非是学生理解了、记住了就达到目的了。大部分语文教材文本本身就是艺术作品,是审美对象,需要学生通过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经过品味揣摩,以心体之,以情度之,以神会之,在此过程中心灵得到启发和陶冶,审美趣味和能力也随之提升。这些过程,都强调学习主体的参与性。因此,在趣味性教学设计中,应把学生参与作为重要内容,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给予他们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中的作用。
学生受到成长环境、个性特点的影响,兴趣高低、兴趣点所在都不一样,因此要采取差异化教学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指导、制定相应的目标、赋予相应的任务,使每个人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都能达成目标,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如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学设计中,可采取辩论式方法,即以中西方文化的优劣为辩题,让学生分成两组开展辩论。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让表达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做辩手,知识面较广的学生收集资料,综合水平较低的学生按要求整理资料。这样,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拓宽了视野、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高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应用,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更加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文化与审美功能。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以达成目标为目的,以激发兴趣为手段,灵活加以运用。最后,趣味性教学要与学习主体的参与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趣味的引导下,加强思维和情感的参与,实现语文智慧和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