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2016-05-30 23:25高雪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德育历史老师

高雪

我国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当前基础教育一个紧迫的任务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所谓素质教育,应强调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个性的生动活泼,应强调教育精力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即:低耗,高效。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毫无疑问,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关键: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作了如下一些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

首先,教师应有全面而系统的专业知识

我们知道,历史上下数千年,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中学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许多历史老师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注意随时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注意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这样的老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我们常讲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有深刻的哲理和事实依据的。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株守课本,囿于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在讲述中便能够游刃有余,信手拈来。如:在学习唐都长安时,我指导学生看长安城平面图,告诉他们:长安建筑格局的合理、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人口的密集,并与同时代西方城市面积狭小、人口很少、排水不畅、瘟疫流行相比,说明其建筑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并且强调: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后来的西方名城如罗马、巴黎等在当时无论从哪方面与之相比,都可谓是小巫见大巫,远远不及。长安是当时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国际性大都市,城中各色人种均可得见。每次讲到这里,学生总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于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德育的渗透。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光掌握一些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规律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对历史课本所涉及的美术、书法名作,雕塑、诗词曲等有充分的了解,这样,课堂上老师才能够纵横捭阖,大大提高学生兴趣。

第二,教师应博学多才,以利学科渗透。

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学生见识广,视野日益开阔,教师光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远远不够,必须多方涉猎。教学中讲究学科渗透,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我联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阿Q对革命的可笑诠释,《藤野先生》所讲述的日俄战争中,中国看客的麻木不仁,《药》中革命者夏瑜为革命喷洒的热血竟成华老栓为儿子治病的“良药”。从这几篇文章中可看出广大群众有的对革命很不理解,有的投机革命,有的抵制甚至仇视革命,从而可了解辛亥革命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在这里我强调了文史渗透;在讲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提问学生责任内阁制与总统制的区别,民主共和、君主立宪制与君王专制的异同,学生根据已有的政治知识各抒己见,反应非常热烈,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实现了政史渗透;在分析我国历史上统一力量为何大多来自北方时,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的结论是这其中有深刻的地理因素:北方地形开阔,交通便利,容易走向联合,形成较大规模的军事力量;而南方地形复杂,山地、丘陵较多,容易出现割据一方的偏安小朝廷,一旦北方统一,长驱南下,南方小朝廷往往无法抵抗,大多束手就擒。强调了史地渗透。其他学科特别是美术、音乐等均可以与历史进行学科渗透,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第三,教师应掌握多种教学技能,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由于历史过去性的特点,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仅靠语言述说,有时很难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电视、录像、实物投影等。我在讲述“文化大革命”时,选取了一段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录像,一盒毛主席讲话录音,几张“五四运动”中群眾谴责“四人帮”的诗词幻灯片。教学过程中,当伟人的声音响彻整个教室、当电视中天安门广场前万人齐举红宝书高呼“毛主席万岁”“文化大革命万岁”的狂热场面突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当“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这首著名的悼念诗怒指横行的“四人帮”时,教室里静极了。一切是非功过,无须赘述。如果光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如此效果。所以,教学中老师应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机会直面历史,且思考历史。

第四,教师的基本功及其它。

掌握了渊博的知识,这仅仅为教好历史、渗透德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还要嘴能说,手能写,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老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苦于表述,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壶里有饺倒不出,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这也可能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到这一步,连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不用说渗透德育了。

比如教学中,普通话和粉笔字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如果普通话标准圆润,教学语言富有文采,旁征博引,妙语如珠;更兼语速张弛有度,舒缓有致,一定可使课堂富有生机,所要传授的知识更能清晰明了。另外,好的历史老师上课应完全进入角色,有良好的情绪控制,比如:在讲述帝国主义侵略史时,老师应激昂而愤慨;在学习英雄人物,著名人士的爱国活动时,应激动而感佩,绝不能一笔带过,完成大纲任务了事。試问,对这些让人血脉贲张的历史,作为老师,你都如此冷漠,又怎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师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从小处看,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从长远看,可以说负载着人类文化薪烬火传的历史使命。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与大家共勉!

猜你喜欢
德育历史老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历史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