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厚学
在学生中普遍流传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其他品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语文学科虽然以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但是“文以载道”,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尤其是思想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育人”,即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
而今的高考语文试题也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更多地着眼于人的发展,语文教学不仅要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更应当丰富学生的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修养和气质,使他们由自然人成为人格健全和人格完善的社会人。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语文教师必须有以身立教的意识,既要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的个性,又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必须在言语习惯、生活方式、举止风度等方面自我约束,给学生做出榜样,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在努力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对话。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所产生的积极效果远胜于对学生进行枯燥的说教,既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能了解现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心理发展倾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针对学生的错误价值取向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另外,课前三分钟演讲更能对学生品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以选取蕴涵生活哲理的小故事、事例或者社会热点问题等,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通过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培养“坚韧有恒,不断进取”的毅力与追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信念,“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凌云壮志。通过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二、利用语文训练培养学生人格品质
过分追求分数会使学生成为机械的学习者和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应使语文训练成为培养学生人格精神的大课堂。
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是一个个优美人生的反映,学生能在这些文章的熏陶下完成人格的升华。每一份语文试题,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人生哲理。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眼光不要只盯着所谓的得分点,而应通过语文知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那一系列文学殿堂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真、善、美。如阅读了文言文《汉书·苏武传》,感受苏武的爱国心和不屈的节气;从现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学会忍受苦难,珍惜生活,懂得应在短暂又平凡的生命中创造人生的价值。
三、以文本思想激发学生追求完美人格
古代优秀诗文和现代名家经典美文大量选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尤其是读本的增加,给学生以思想上的教益、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作家人格的载体。将课本及读本中人物优良的品质和揭示的人生哲理融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意识,使他们具有勇往直前、奋斗不止、不屈不挠、为人正直的人格力量。
比如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可通过赞扬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爱国行为,鞭挞段祺瑞政府的残忍、卖国,把对祖国深沉的爱同对反动统治者的恨交织在一起;通过课外拓展余秋雨的《道士塔》,可培养学生对敦煌文化及中国文化的珍爱意识,生发对文物流失的痛惜之情,使学生成为国家文化的精神守护者。
又如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结合反映黑人问题的电影《密西西比在燃烧》,请学生讨论。有的学生由美国歌星迈克·杰克逊屡次整容的事实引发疑问和讨论,意识到黑人渴望得到尊重与重视的心理;有的学生从拳王阿里等黑人体育明星的生平事迹谈起,看到了黑人现实处境的无奈。学生对黑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深沉的关怀,他们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了所有的黑人朋友,愿他们有一天能够梦想成真。
一些学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心理失衡,有的学生因特殊的家庭情况造成心理偏激。我选择了史铁生关于生与死的哲思的文章《我与地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双腿残疾的史铁生尚能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生命的认识。我们四肢健全,何愁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从而使学生对困难和挫折有了正确的认识。
再有关于人生观的问题,结合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由儒家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引导学生学习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清高人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度宽容的人道主义情怀……从而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四、以作文培养学生丰富的感受能力
所谓“文如其人”,一篇习作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展示,是一个人思想性格的体现。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能写出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的文章。
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必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这样的学生才会是一个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热爱家庭,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人,写作时才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才会将自己的人格力量反映在文章中。
另外,教师应充分发挥电影、电视媒介的作用。中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已被电视剧所取代。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对文学作品与对现实的认识联系起来。如学生观看了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之后,在观后感写作中写道:“现代和绅们的下场只能是更短命。因为没有乾隆护着他们,人们一向对腐败分子深恶痛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罪恶开始滋生时,圣剑已经举起。”这样的认识不止囿于电视剧本身,已经是对现实生活本质规律的揭示,具有人格精神、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又如影片《可可西里》,学生观赏完后,呼吁更多人观看此片,提出:“除了感动,只剩下更深的无助感和无力感,对于生命的守护、救助,我们有多少真挚的祝福和寄予?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祝福广博的中国大地,以及为它默默付出过心血的守护者。”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不仅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在于造就有拥健全人格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让他们拥有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