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课程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那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然渗透进语文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名学生,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初中语文学科的使命所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开采语文课程中的核心价值观“矿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价值观教育,实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体化的和谐发展。我们要适时利用教材的价值观资源,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适度渗透。小说和戏剧教学,要注重人物形象分析,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如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更要学习他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散文和其他文体教学,要引导学生体悟其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精髓。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先秦散文”为专题,选编了《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等名篇,教师应对其进行归类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名篇中“反对战争”“主张仁政”“舍生取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在读写训练中渗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
1. 在阅读赏析中陶冶情操
初中语文教材弥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气息,课文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他们所体现出的人性美及高尚情操,值得学生反复品读感悟。通过与这些闪动着人性光辉的人物的心灵对话,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与共鸣,进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名著,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浸透着优秀的人文精神基因,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启迪人的智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通过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布局谋篇、形象塑造和表现技巧等方面的赏析,品味作品所蕴含的价值意蕴,为行色匆匆的青少年学生找到此心安处的价值情感坐标和精神思想家园,真正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2. 在生活写作中抒情言志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焦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对地球、对环境、对人生进行关注和思考,唤起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情感体验,逐步养成了辨别美丑、关心时政、心系民生、胸怀社会的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
作文是学生心声的表达,写作过程则是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的过程。我国在经历了历史沧桑巨变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革之后,对精神信仰、社会伦理、道德风尚等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也尤其强烈。例如,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国人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虑;而对教育公平、司法公正等的聚焦讨论,反映出国人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因此,我们日常训练的作文很有必要以向学生有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为出发点命题,加强训练与指导,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入心”。
近年来,中考作文更加关注命题的人文性和现实性。2013年广东中考作文命题材料立意为“和谐、友善”等;2014年广东中考作文命题材料立意为“勇气、热情、执着、自信”等。中考作文的这一命题走向是与当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律动一脉相承的。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行”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实践引领,注重体验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作出属于自己价值判断,在判断中学会价值选择,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以校园、自然、社会为大课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通过亲身体验,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引导他们在具体的言行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中,笔者开展了主题为“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针对黄河的现状,通过提出建议、广告设计、小记者采访等方式,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的责任感。很多学生在活动中凝聚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保卫黄河、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了“爱国”“环保”“和谐”等价值观念。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实习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