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欣
2016年3月30日至4月5日,真爱梦想第一期“梦想好课堂”游学团在台湾进行了为期7天的交流学习之旅。导师李镇西,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3位“梦想老师”参访了台湾最具特色的中小学和教育机构。这次游学,我收获的不止是惊喜,还有满满的思考。
成福国民小学:就地取材的“爱”与“智慧”
新北市成福国民小学是一所强调环境行动力的生态数位学校。学校位于城郊结合部,生源是台北周边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有些还是残障儿童,硬件条件相对落后。尽管如此,成褔国小的校长和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校园特色,结合身处边缘区域的生态优势,打造了“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分为“生态环境”“环境行动”“生活应用”三大类。
成褔国小有这么一个小水塘,周围青草灌木,水面莲叶浮萍,塘中水草茂盛。一群孩子拿着相机,穿着青蛙服(齐腰的桶状的防水服)来到塘边,从边角的一个木质的台阶上,慢慢下水。水有些深,孩子们缓缓地在塘中移动着身子,举着相机对着各种植物、昆虫拍照。小水塘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就地取材的教学区,也是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户外教室。
欣赏完孩子们以摄影为载体的生态环境教育后,我们来到了塘边山坡上的一排木桌前,上面摆着水果打浆机、粗糙的纸张、木质的道具、木方框的筛子等,还有几个学生正在桌子后面忙碌。这群孩子在就地取材,自制手抄纸。这也是他们的校本课程《生活应用》中的造纸课。
环境行动课活动也很丰富。在操场边,学生为我们讲述微距镜头里的昆虫。在大树下,两个孩子给我们讲述这棵大树和台湾蓝鹊的故事。大家都耐心地倾听着,被孩子们或稚嫩或自信或有趣或羞涩,但都透露着努力认真的样子所感染。
这个校园几乎没有任何新的建筑,最新的可能就是孩子们手里握着的单反相机(可以随意取用)。但走进校园,到处都能闻到泥土和青草的芳香,让我们感觉身处大自然。成褔国小的校长和老师们的智慧就在于,给这所校园里的每棵树,每一块草地,甚至只剩下空壳的鸟巢,都取一个美丽的名字,编写一段细腻的故事,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乐观豁达的天性,就地取材的教育智慧,给这所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满满的爱与美好。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精英”学校里的“自由”
如今大陆很少有男校女校,这次台湾游学行,我们有幸去了建国中学参观学习,这是一所男校。一进校门,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建于1909年的红楼,散发出时代旧物温润的光泽,成为建国中学校园的精神象征,呼应着该校所倡导的自由学风。在台北,最好的女子高中是市立第一女子中学,与此对应,最好的男子高中是建国中学。在台湾,只有PR值(台湾中考中关于国中基本学力测验的结果)等于99的男毕业生,才能进入建国中学就读,都是全台湾百里挑一的优秀男生。该校每届毕业生超过四成(约500人)进入台湾大学各系就读。在国际竞赛中,该校学生有着优异的表现。台湾选派参加国际科展的正选代表,大多为建中生,获得美国国际科技展览会大会奖及其他各国科展的奖项。在台湾当局“教育部”举办的高中数理及资讯学科能力竞赛中,建中选手亦经常囊括各学科前三等奖项,学校也是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史上“单一学校获奖数”最多的学校。
“精英”与“自由”能并存吗?建中林明进老师在《培养自然而然的写作力》讲座中谈到,有一次,为了让学生感悟生命的轮回,他不惜花上一年的时间带着学生观察荷花池的变化。从春天的萌芽到夏天的蓬勃,从秋天的凋零到冬天的枯寂,学生在自由、自然的状态下去酿造、去感悟。建中的氛围是自由、活泼的。“不入社团,犹如未入建中”,校方有记录的社团共有72个。校方从未对社团活动做限制,因此,社团活动有相当高的自由度。社团可大致分为服务性、音乐性、综合性、学术性、技艺性、体育性等六类。社团活动的蓬勃发展,使学生能尽情发展自己的兴趣,获得自我认同。轻松活泼的社团活动,有效地缓解了孩子们紧张的课堂学习情绪,为学业成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与“玩”,“精英”与“自由”,其实并不矛盾。建中教师始终相信,“玩得痛快”,才能“学得踏实”,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生活、有灵性的人,很多时候都需要自然的真实和足够的空间,陪伴着这些孩子自信地成长。
台湾道禾实验学校:孩子就应该像个孩子
道禾实验学校位于新竹。道禾教育的创始人曾国俊先生,主张华人传统文化的教育,他认为传统文化应该是在生活里、在经典里、在大自然里,若是离开生命的遭遇、真实的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就会脆弱不堪,没有根基。因此,道禾的“校本课程”中,有登山、茶道、弓道、剑道、书法、古乐器等等。
教学区的建筑,如果从上俯瞰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在教学楼的中央,透过玻璃窗,挺立着一株极具生命力的树。陈校长给我们介绍说,这是“树人”的寓意,校园文化深入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里。操场是一片大草地,草地旁边的一棵大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陈校长说:“这棵树就是让孩子们爬着玩的。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就尽可能地利用好学校的一切自然资源,让孩子的野性尽情释放。我们从来不会因为安全问题就扼杀了孩子们调皮的天性。孩子,就该尽情地玩,孩子,就得像个孩子。学校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做好安全措施。你们看,这树底下的一层厚厚的树叶,就是我们有意保留下来的,给孩子的安全上一道保护网。”
经过几棵大树,我们看到树下有几张桌子、一块长黑板和一个窑洞。陈校长说:“这里也是上课的地方。我们有许多课程适合户外上课。像这个窑洞,就是我们的陶瓷制作场所。我们的校园不大,但每一处自然资源都会被充分利用起来。当孩子们坐在树阴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脚踩着片片落叶,心情放轻松了,学习自然更愉悦。”露天教室旁边的另处几棵大树也没有闲着,被搭建成了两个艺术创作室。因地制因,简简单单,通风透气,光线充足。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听到的是虫鸣鸟叫,目之所及是青草红花,太惬意了!工作室里面除了摆放着木材、陶泥、水彩等工具外,还有许多孩子们的手工制作半成品和成品。
当然,他们也有“正儿八经”的教室。其实,这哪像是教室,准确地说,这更像是一个家——木质地板一尘不染,孩子们任意地或站或坐或躺。里面设有客厅、书房,还有餐厅和厨房(厨房里有烤箱、电锅、电磁炉等)。校长说:“我们学校每一个班的教室都是这样设计布局的。尤其是餐厅和厨房,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始教孩子们使用这些工具。他们可以做饭、切菜、做糕点……孩子的生活自理技能,应该从动手开始,从动口开始。”“我们每间教室都配备一个生活导师和一个协同导师,就像一个家里的妈妈爸爸,不管上什么课,妈妈(生活导师)总是一直陪伴着孩子们,而爸爸(协同导师)有时会在家里,有时会出去上课。他们的办公室就在教室里。”参观结束后,陈校长还请我们品尝了孩子们精心准备的小点心。
陈校长的那句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畔:“孩子,就该尽情地玩;孩子,就得像个孩子。”我们,愿和道禾一样,经过努力,乐见中国教育生态的美好!
奎山学校:“野孩子”的乐园
台北市私立奎山中学是一所位于台北市北投区的私立学校,设有幼稚园、小学部与国中部。全校师生总计五百多人,是一小型(小班小校)的私立学校。
运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学校努力地为孩子提供运动所需要的一切,包括时间。我们注意到学校六层高的教学楼旁边有一个不锈钢旋转滑梯,学校董事会负责人王立天博士说,孩子们学习如此辛苦,所以,课间休息的每一分钟对孩子们都是宝贵的!六楼的孩子最快可以在7秒之内从教室直接滑到地面玩耍,风驰电掣,“从天而降”,多么富有儿童情趣!可孩子们又怎么回教室呢?“爬上去。”在旋转楼梯的中心,有一个类似烟囱形状的高高的金属爬梯,孩子们便攀爬着到达每一层楼,再进入教室。王博士说:“我们的大课间有三十分钟,下课时孩子们密集地顺着滑梯下来是没问题的。而上课时,孩子们是陆陆续续攀爬回教室的。我们不要低估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孩子们通过滑梯进出教室,从来没出过事。”
奎山的校园非常小,却有25个篮球架,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而篮球就摆放在篮球架下面的网兜里,为了让孩子随时都可以打篮球。篮球在奎山是消耗品,它的存在是为了服务学生,而不是学校财产。奎山大概有300多个球,到底多少,谁也不清楚,因为这个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立场是以学生为本位,还是以管理者作为出发点呢?当然,篮球也不都是随时“自由”的。操场边一棵树下有一个大网兜,旁边有几个字“篮球的监牢”。要求孩子打完篮球后必须“物归原位”,放回篮球架下。如果随地乱扔,老师捡到篮球就丢进“监牢”锁起来,谁也拿不到篮球了。有一年的11月,整个球场一个球都没有,全部进了“监牢”,这是对乱扔篮球行为的惩罚,也是让孩子们学会负责。当时学校组织大家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不要害怕学生犯错,教育,就是这样在生活中发生,在实践中成长,而绝不是老师在教室里的说教。”
奎山有一个优雅的心理辅导室。“请老师们来体验一下,抱着这棵树,眼睛闭起来,10秒钟。”非常静,周围的一切声音都消失了。所以在奎山,小孩子闹脾气罚他去干嘛?去抱树。在两棵大树之间,有一个摇椅。这摇椅相当于心理辅导室。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其实他自己情绪也很差,你还拉他去房间训他?不好!于是,老师便带孩子到树底下,坐在这摇椅上摇一摇。在这开阔、优美的环境下,孩子的情绪放松了,他就什么都愿意对老师说了。奎山尽量为孩子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比如,学校每年要花几十万台币来养这个草地。很多人建议把草地换成人工草坪。但他们认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土,离不开草,离不开沙,离不开水。孩子脱了鞋在草地上奔跑的时候,那种脚丫子踩着青草的质感,是用钱买不到的。
教育即生活,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教育,也是体验,是一种自然的体验。在奎山,这种生活体验无处不在。孩子们养鸡是非常精彩的事。从母鸡孵蛋开始,观察成长,科学记录。这件事蕴含着两个很大的题目,第一个是生命教育。鸡死了,孩子哭,老师带他把鸡埋在树下,告诉他生命的虚幻与永恒。第二个是责任教育,就是责任感的养成。孩子们排队轮流来喂鸡养鸡,到了期末放假,鸡养得又肥又大,要吃掉、卖掉,还是带回去继续养?面临选择,做出抉择。其实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抉择。奎山的学生还种菜,把菜种在菜畦、金属罐子里。孩子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家里找一个废弃的奶粉罐带到学校,然后学会在奶粉罐扎孔。“认识自然,从舌头里开始。”蔬菜被虫吃掉了怎么办?要不要用肥料农药?用了农药还是不是有机蔬菜?这些问题都要孩子思考,这个过程太重要了。
奎山是一所能够“让孩子撒野的学校”。校园里有很多树。第一类是“爬”的树。操场边有台北唯一一个树屋。要上去,绝对要手脚并用,手脚协调,大肌肉活动,还有自我挑战。这就是在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而且孩子爬上树后,登高眺远,心情特别好,然后跟下面的孩子挥挥手,成就感就来了。下面的孩子也会急着要上去,斗志也来了。第二类是“吃”的树。芒果、莲雾、桑葚、香蕉……满校园都是。“爱护大自然”“爱护地球”对孩子来讲太抽象了,自然从哪里开始?从嘴巴开始。认识大自然,从吃开始。孩子对生命的成长、教育环境,是在生命中体验的。校园里有不少桑树,这是为孩子养蚕而种的。采桑、结茧、破茧……这就是体验生命的过程。蚕开始结茧时,孩子拿小剪刀把它剪开,放在扇子的骨架上,会织出一把扇子或者斗笠来,这就是大自然的人文韵味。第三类是“观”的树。教学楼旁边是几排挺拔的椰子树。为什么不种枫树、榕树?一方面是为了不让茂密的树叶遮挡阳光,更重要的是,椰子树的树形很美。当你在教室里面,你知道外面是一片小树林,春天婀娜多姿,下雨了滴滴答答,夏天挂着常春藤呢,情绪自然而然就放松了。
奎山还有三个沙坑、吊桥、跷跷板、蹦蹦床、秋千、钢索缆车。与其说奎山是一座学校,不如说是一个游乐场,一个野孩子的乐园。在过度强调“安全”的今天,这些东西在许多学校已经绝迹。但奎山的老师们不让安全问题妨碍孩子的成长,他们相信“野孩子才有春天”。当我们以“安全”的名义剥夺真正的教育时,其实真正剥夺的是孩子的童年啊。
奎山为我这次台湾游学画了一个惊叹号。许多令人惊奇的做法,看起来很有创意,其实不过就是他们一切都从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只要心中随时装着孩子,一切所谓创新,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拥有“儿童视角”,才能办好真正的教育。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