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初探

2016-05-30 19:51柳瑜
亚太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改革

柳瑜

摘 要:我国当今文化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极大地刺激了文化市场对设计、传媒、影像艺术等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到了今天这个“无图无世界”的时代,人们越发地认识到摄影已然成为了当今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甚至探索世界的工具和手段。中国高校摄影教育迫切需要顺应时代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调整,需要艺术平台与技术平台的合力支撑,更需要用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眼光去看待。

关键词:高等院校;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一、前言

在数字时代下,以文字为中心的媒体内容正在向图像、影像或三者互动的方向转变。摄影图片的优势在于形象直观、信息量大,这也成为现代人在“图像时代”获取信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文化产业朝气蓬勃的发展增加了市场对设计、传媒、影像艺术专业等相关人才的需求。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摄影不单是一种技术、工具、视觉手段,还可以是一种语言、一个观念亦或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图像来更深层、更广地认知并了解世界。中国高校摄影教育迫切需要顺应时代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调整,需要艺术平台与技术平台的合力支撑,更需要用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眼光去看待。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高校的摄影教育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展开了分析,针对现状加以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探讨性的改革措施,期望能为我国高校摄影教育的发展提供点滴参鉴。

二、高校摄影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1.教学理念陈旧,与国际摄影教育发展脱节

传统的摄影教学一大缺陷就是无法将摄影实践与摄影理论完全地融会贯通,使得教学环节蒙上呆板无趣的状态。我国高校摄影专业的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多半都进行了美术基础,素描、色彩等课程的学习,这为大学阶段的进阶学习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但同时也会使他们的思维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形成一种固态的思维定式,这极其不利于创作潜能的发掘。我们都知道的一个艺术规律就是——创作者的思维活跃程度、思维发散性开发的状况直接影响着艺术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创新性,想让作品充满鲜活性、感染力,创作者就必须拥有不受拘束、天马行空的创作天性,这正是目前摄影专业人才教育中缺失的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N次方式发展,摄影中的技术问题已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了,甚至所有摄影设备都日趋“傻瓜”化了。因此目前亟待我们解决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问题就是观念的转变。

我们在进行高级摄影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应关注的就是对其灵魂的滋养,将崇高的专业精神根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去,灌注到血液中去,只有接受过高层次精神启蒙的人,才能够不自觉地挑起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的重担。

2.课程设置模式小修小补无根本转变

当今的摄影教育决不能再停留在纯粹而无他物的摄影技能的教学上,而是应该涉及更多学科、更多领域知识的教授。比如视觉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审美能力的提升、社会价值判断的逻辑推演能力等等无一不应马上纳入到高校摄影教育的范畴中来。我国传统摄影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基本都呈现出以下的构成方式:包括照相机结构原理、感光材料应用、曝光技术技巧、暗房操作技巧在内的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色彩构成、摄影构图、光线处理、人像摄影、新闻摄影、风光摄影、广告摄影在内的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还包括摄影美学、摄影史、绘画、传播学等相关修养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在摄影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目前跨媒体发展的大趋势而言已然无法满足这一学科的发展需求。目前很多高校也在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调整,即使有许多对摄影本质有所探索研究的课程,对关于影像的概念、影响的转换、影像的读写与传播等与之相关的理论依然是涉及甚少,仍局限在小修小补的阶段,尚未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改革,刻不容缓。而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增加学术前沿的艺术发展理论的引入、视觉艺术、视觉心理、视觉思维及视觉传播的内容的补充。

3.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方法陈旧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摄影教育起步就完,因此,大多数开设了摄影专业的院校都面临着高水平人才短缺的问题。再加之扩招后生源的无序增加又给高校摄影教育师资困境雪上加霜。有限的几名专业教师,为了每天为了完成几十、上百个学生的教学任务疲于奔命,教学质量无疑会大打折扣,更别要求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了。

从教学方法上看,目前的教学依然停留在教材、教案、试题这样的模式中,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将与技术相关的识记知识提升到了本不该有的位置。我们都知道真正好作品的产生,绝不是仅仅有了好技术就一定能实现的,技术仅仅是其实现方式中的一个基本要素,绝不是决定因素。不从思路、创意、理念上下工夫,是没有前途可言的。

三、高校摄影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更新教学理念,与国际摄影教育接轨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打破学科界限的时代,是跨媒介的时代,是寻求整合激发合力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摄影教育决不能继续闭门造车,那将让我们裹足不前,被时代所淘汰。通过对国际上先进的高等摄影教育体系的研究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艺术理论教育、艺术修养教育、审美教育、心理教育甚至哲学教育往往才是他们最推崇的高级教育。

我们在高校摄影人才培养中一定要紧跟世界脚步,把握好摄影发展的脉络,树立“大摄影”的理念,尽量地扩大摄影的外延,形成多学科的交织互补。除了在课程教学中教授摄影的基本理論还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将美学素养教育、艺术修养教育、人文情怀教育都融入到常规的教学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得到艺术的滋养,并能举一反三地挖掘、提炼出生活中的美的存在,甚至可以参透时代的精神内核以及作为艺术工作者该有的艺术良知。

2.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展望高校摄影教育发展,笔者认为摄影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以影像、视觉与传播作为主线。这里提到的“影像”即为影像成像、影像转换的材料和技术;“视觉”则涵盖着视觉心理、视觉表达等知识;“传播”就是将影像传播和影像审美心理研究都纳入到摄影教学的维度中来。还有上文中提到的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艺术理论课程、审美教育课程、文学基础课程等。除此之外,还应补充数字影像制作、数字存储加工处理技术、数字影像网络挂接技术等辅助性课程的开设。

更大范畴的“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等也可以以梗概教学的模式作为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种可借鉴的思维理念、判断方式。

3.提高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摄影从其诞生之初就带有抹不去的“国际性”的印记,因为即使在不同国度、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他都能够直接的通过视觉表达形式激发出共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因此在跨媒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国际间、区域间、学科领域间进行摄影教育交流、探讨都成为了理所当然的可能。我们大可以把握住这样的大好时机,让外面的专家、学者走进来,让我们的年轻教师走出去,将国外先进的理念、前沿的创新思维引入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来,也把我们的新锐的、创新的人才、作品推出去,去世界艺术领域中争取更多地话语权。让学术研讨会、教育论坛、名家讲堂成为我们与世界常态化的沟通与交流方式,使我国的高校摄影教育真正的与世界的摄影教育潮流并肩而行。

现代教育理念的革新,必然要有适当的教育模式与之相适应。传统的“教”与“授”的模式将不再成为主流,激发式教学、研究探讨式教学、分组实验是教学才更能激发学生由内而外的求真、革新、创造的精神,与此同时,参与到实验性教学中的教师也将是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新教学模式的受益者。

从教学手段上看,教师应该努力练就新本领,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技术,使原有的课堂由呆板变鲜活。甚至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将摄影发展学术前沿的知识、理念、涌现出的名家、名作亦或是全新的艺术形式等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学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摄影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教学观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狠抓摄影队伍建设,科学构建摄影教育课程体系,给摄影教育者以政策和解决实际工作困难上的支撑。同时,在我国建立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也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以合力共同推动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的良性发展,以期培养出既有高水平学术技能又有高标准学术精神的专业摄影人才。

参考文献:

[1]董阳.当代大学生摄影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學海纵横,2014(2):1283.

[2]刘峰.关于当前高校摄影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

[3]张建利.关于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