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麦秀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我国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与分工及共同的目标,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为了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一种极富创造与实效的教学策略。
一、合作学习小组建设
1.小组划分。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意识,我们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人或者六人组成。各组员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次阶段性测试之后,要对组员进行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2.小组分工。选一名得力的组长。在一个小组中,“小组长”的作用相当于“组内舵手”,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教师应该对“组内舵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训,以充分发挥其在合作学习中的牵引和桥梁作用。组长开始是指定,目的是为了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后来实行轮流制,目的是锻炼每一位成员的组织能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责任感。
3.小组活动技能训练。学会倾听。一人发言,其他人须认真听讲且不能随便打断,在听完、听清对方重点的情况下,再进行补充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讨论。学生讨论声音适中,尊重对方,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学会表达。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意见和见解。学会组织。侧重指导小组长如何进行组内分工、如何归纳小组意见、如何进行评价等。学会评价。主要是训练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评价。学会感恩。引导学生学会感谢别人的帮助与中肯评价。
4.小组坐次。各小组四张或者六张桌椅相对,组成“方阵式座次”,面对面相坐,这是正常1号坐姿;老师或同学讲解时,各自转身90度,这是2号坐姿;小组汇报交流时,要面对大多数同学,不同方位的同学则朝向汇报的同学,这是3号坐姿。
5.小组文化。创设组标及口号。在老师的引领下,让小组成员共同磋商、集思广益,创建小组文化。一般包括组名、口号、组徽、各个小组成员在上面的签名以及本组的奋斗目标。小组长根据小组名称,让每位成员选择自己的名字,并且制定自己的目标。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团队精神。
二、小组合作学习准备
为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编写《导学案》。《导学案》是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的自主学习方案,有效处理“学”与“教”的关系,凸显“学”的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重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实现四个平等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生与生活的交流,形成以批判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意识、分享精神为目标的现代化、开放式民主课堂。
《导学案》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对教材研读后,依据《导学案》设计,编写的适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文本。以单元为整体进行集体教研,由一名教师为主备人,精心设计,体现目标式备课思想:研究本单元、本课教学训练点,制定详实的教学目标;为确保实现目标,强化哪些训练,用什么方法、何种程序组织学习;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制定每一环节的评价标准,发挥过程性评价功能;课后反思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原因,及时补救。
三、小组合作学习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流程如下:“交流预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内化拓展”四个环节。
1.交流预习。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教师课前编制的《导学案》在家预习新知,完成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同时要搜集预习疑难,为课上开展合作学习做好铺垫。
2.合作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合作学习的时间,一方面是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将学习收获与同伴分享,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出现困难时,问题解決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展时,最能激发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這都是最佳合作契机。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3.展示提升。课堂展示时,各小组轮流进行,展示本组任务时,各成员的收获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其他小组展示时,做观众的那些学生就不能保证人人有收获,有的学生根本就听不进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过思考及反复实践,做了这样的改进:一方面,“观众”可以通过抢答方式提问“演员”,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认真倾听,以保证提问质量。另一方面,“演员”也可即兴设问考“观众”,这种双向的穿插提问可依据参与人的层次计分,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倾听文化”与“交流文化”。
4.内化拓展。学生在自主互助、展示交流中,以小组为单位穿插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知识盘点或反馈,进行学法收获的总结与提升,进行适度拓展,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解决评价不当或评价缺失的问题,学校在开展自主学习之前,围绕训练重点,确定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制定评价内容及标准,开展即时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做到节节有反馈、日日有评价、周周有总结、月月有表彰。
1.学生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优异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而大多数的学生却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所以这样无形中伤害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再学习、再发展制造了障碍。而注重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形成性评价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变被动评价为自主评价,为个体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教师评价。教学模式的改变促进着观评课模式的变化。我们在观评课时,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更多地关注在课堂上学生是如何自主学习,如何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同时,教师对教学的设计,是否体现“乐学为先,顺学而导,合作学习,跟踪评价“这一主题,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这样,由原来注重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自己的学,关注点变化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