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姝媛
在新课改背景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生本教育强调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主体出发,最终在课堂效率上实现回归。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究竟如何实现个性化理念下的“生本教育”呢?
一、“个性”目标,因材施教
孔子曾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应的就是如今的“分层教学”理念。语文教师要想发挥学生的个性,分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方式。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开展个性化的语文教学。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一课选自《红楼梦》,对整个贾府的环境做了简单的介绍,一些重要的人物粉墨登场。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了不同的目标设定。对于那些阅读能力较强、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已经对文章的情节脉络和人物关系有一定把握的学生,我让他们仔细阅读《红楼梦》全书的前五回,以便对整篇课文的前后关系和叙事结构、行文手法有一个较为明晰的了解,而对于那些阅读基础较差、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的学生,我则只让他们去浏览《红楼梦》全书的前三回,主要对全文的人物关系进行梳理,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
通过分层目标的设定,教师很好地实现了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层次划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目标,从而较为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个性目标的设定,实现了教学目标设定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更加主动。同时,目标的高效完成也反过来促进了学生下一步学习任务的开展,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逐步深入,兴趣逐步提升。
二、“个性”阅读,充分自主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但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往往死气沉沉,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对于文本的解读没有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对于知识的理解把握自然也不到位。因此,在生本理念下的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气氛,引导学生对文本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祝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首先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细致品味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在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之后,再让学生结成小组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一定是开放性的、引导性的。如祥林嫂的内心是否还抱有希望、祥林嫂的身上是否具有反抗精神等,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全靠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己的有个性的解读,并在组内积极进行交流,虚心听取其他人的理解,取长补短,最终形成自己的感悟。“个性”阅读环节的设置,让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了多次的交流,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体验。
在“个性”阅读环节预设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促进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悟和感受出发,对文本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从多个维度进行讨论和分析,最终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弱化标准答案的影响,鼓励学生做出多样性的解答。
三、“个性”对话,开放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班级民主、平等教学气氛的建设,让学生“敢对话、多对话、会对话”,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实践语文课堂的“个性化”。
例如,在一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做课文示范性朗读,下课之后,有一名学生跑来跟我说:“老师,你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多音字读错了,我担心会对同学造成错误的引导。”我感谢了这名学生,并立刻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自己的理解确实存在偏差,下次上课之时,我进行了更正,给学生补充了这个知识点,并对那位同学提出了表扬。还有一次在《阿房宫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阿”字的读音产生了争执,我让学生放开思维,不要把目光局限在课本里,自己去查阅资料,了解这个字在不同用法下的不同读音,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
在“个性”对话的课堂里,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求索知识路上的陪伴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主动营造一种温馨、宽松的课堂氛围,用心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到肯定与放松,这样才会更好地打开思维的局限,实现更加“个性”的课堂对话。
当然,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个性化”生本课堂的构建必须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不管运用怎样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都必须实现与文本阅读的充分对接,避免课堂教学形式化。教师应当在教学大纲和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多元化的探索,努力实现特色教学资源的运用,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