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育晓
如今,辣椒已成为国人餐桌上的“常客”,甚至成了某些中餐菜系的必备调料。科学研究表明,吃点辣椒不仅有助于激发食欲,还会有意想不到的保健功效。
常吃辣身心受益
相对于酸、甜、苦等味觉的悠久,辣味饮食的历史很“年轻”。
普遍的观点是,辣椒从明代传入中国仅有4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被作为盆景观赏和药物使用。但不可否认,当下中国爱吃辣的版图正在不断扩张,几乎是无辣不成席。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国人饮食状况的调查显示:川菜以51.2%的投票率位居味道受欢迎榜首,近一半人每天至少吃一顿辣。
辣椒不仅可以刺激食欲,还有保健功效。美国普渡大学对50万中国人长达7年的饮食习惯调查后发现,每周吃六七次辛辣食物的人,早亡风险能降低14%。研究认为,适度摄入辣椒素,不仅有助于燃烧热量,还能辅助降压、促进长寿。此外,吃辣椒还有如下好处:
补充多种维生素。辣椒富含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C、E和B族维生素等,其中每100克辣椒中维生素C含量达到62毫克,高于我们常见的苦瓜、香菜、西兰花、桃子、草莓等蔬菜和水果。
止痛散热。辣椒性温,能通过发汗降低体温,并缓解肌肉疼痛,因此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美国一项研究发现,辣椒素能减少传达痛感的神经递质,使人对疼痛的感觉减弱。
有助缓解压力。严格来说,“辣”并不是一种味道,而是身体灼烧的刺激感。这种刺激感会促使身体分泌大量内啡肽,让人产生愉悦和欣快感。当刺激消退,人的压力也随之得到释放,这也解释了为何很多人压力大时爱吃辣。
促进血液循环。辣椒有一定药性,能“发汗、行痰、除湿”。现代医学则认为辣椒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冻伤等。
辣椒不能吃太多
辣椒虽好,也不能吃太多。韓国一项研究发现,过量摄入辣椒素甚至会增加胃癌风险。目前人们在辣椒食用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和不良习惯。
误区一:嗜辣如命。由于地区饮食文化,很多人从小就养成吃辣的习惯,成年后更是口味越来越重。有些人甚至用辣椒拌饭吃,一份面里辣椒比面还多,这种过度的嗜辣会严重破坏神经末梢灵敏性,觉得没辣味的食物就没味道,久而久之会使胃肠黏膜受损,引起慢性炎症,出现呕吐、疼痛、腹泻等各种症状。
误区二:不分地域吃辣。辣味最早传播于四川、湖南、贵州等长江中上游地区,这些地方常年气候温润潮湿,冬季阴冷,梅雨季节漫长。人们多吃辣,能起到祛风发汗、祛湿保暖等作用。而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放纵吃辣很容易出现燥热、上火、便秘等现象。如果本身患有胃溃疡、痔疮等疾病,不分情况吃辣还会加重病情。
误区三:只要是辣,就有营养。建议常吃些新鲜辣椒,因为有些烹调方式会带走辣椒的营养,吃多了反而不健康,盐腌制的辣椒放置太久会产生亚硝酸盐;最重要的是,“逢辣必咸”,每40克辣椒酱里就含有6克盐,为中和辣味,做菜时往往会增加用盐量,这也是为何爱吃辣、吃咸的地区消化道肿瘤发病率较高的原因。
科学吃辣更健康
没有错误的食物,只有错误的饮食和习惯。如何在吃辣时既饱口福,又不损健康,以下给您支招。
搭配凉性食材。建议吃辣时搭配凉性食物,例如,海鲜、鸭肉、苦瓜、莲藕、荸荠等,能起到“中和”作用。健脾胃的同时减少刺激。
减少营养损失。新鲜辣椒营养更丰富,“火力”也较小,干辣椒、辣椒面则要少吃。辣椒经高温烹制,辣味也会有所减轻,如果菜中有辣椒,可以少放花椒、大料等热性调料。尽量选择乳酸菌发酵的泡椒,不提倡吃盐腌制的辣椒。
有些人群尽量少吃。辣椒虽好,但刺激性强,会加重便秘、口腔溃疡、胃溃疡、胃酸过多等疾病的病情。
最后,吃辣程度因人而异。干燥季节少吃辣,吃辣时还可以搭配冰镇酸梅汤、绿豆汤、豆浆或水果等,以降火解辣。如果吃辣后出现不适症状,则要及时就医。
(摘自《生命时报》2016年6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