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好,玩得好

2016-05-30 08:11王卉
亚太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木头人琴声游戏

王卉

一、背景

许多教师都有音乐游戏难以掌控,而不愿开展的经历。我曾经看过一节音乐游戏《大象和蚊子》,老师基本上是大吼大叫、连拉带扯地开展活动,幼儿不遵守规则,或者说是不知道要遵守什么规则,要怎样进行游戏。其中一个孩子不愿参与游戏,我就问他为什么不去玩呢?他的回答是:“不会玩,害怕老师说”。听到这样的答案,我对他的“害怕”感到一丝无奈。他的脸上是充满渴望的表情,但是却因为“不会玩”“不敢玩”而失去了一次一次倾听的机会,失去了一次参与音乐游戏的机会,失去了一次与同伴互动的機会。

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我努力的寻找答案。为什么幼儿园的音乐游戏这么难以开展呢?在音乐活动的教学中,通常是以让孩子们会唱某首歌曲为目的来进行教学,而弱化了音乐中“倾听”的教学。《3-6岁儿童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倾听”的音乐教学观点,正是音乐游戏教学的策略之一。我认为在音乐游戏教学中就应以让幼儿学会“倾听”的观点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孩子在倾听中熟悉歌曲,了解游戏规则,熟悉游戏流程,更有效地参与游戏活动。

二、案例

活动开始老师抑扬顿挫地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美丽的森林里,树叶片片地落了下来,小动物们都忙着准备过冬的粮食了,可是有一只大灰熊却早早地睡在了山洞里面,这该怎么办呢?”这时老师停了下来,看了看孩子。孩子们都已经被老师的故事吸引了,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老师停了停又说道:“这时候,来了两个小朋友,他们想摇醒这只大灰熊。他们悄悄地、悄悄地走到了大灰熊的身边,摇啊、摇啊,大灰熊醒了,他睁开了一只眼睛。突然!大灰熊发怒了,它从床上站了起来!”说完,老师做了个发怒的样子,又继续说道“小朋友呢?他们想了个什么好办法?”这时,老师又停止了讲述,看了看孩子,发现他们都盯着老师,就继续说道“他们变成了木头人,一动也不动!大灰熊左看看,又看看,发现是两个木头人,就又回去睡觉啦!”说完,老师出示了一张“大灰熊睡觉”的图谱,指着图谱说:“瞧!大灰熊又睡着啦!”(钢琴声响起)“一只大灰熊呀睡在洞里头,请你走路轻轻,非常非常轻轻,如果你去摇醒它呀它就要发怒!”老师用时轻时重的语调边指着图谱边念歌词。

“大灰熊是怎么发怒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说完,老师模仿着灰熊发怒的样子走到了孩子们的身边。孩子们一个个伸出了“锋利的爪子”,张开了“血盆大口”,“怒目圆睁”,“啊!!!!”地叫着。老师听了后吓了一跳,说“你们学的太像了,都吓了我一大跳!”

老师指着远处,用神秘的语气说道:“看!那边有一只大灰熊,我要去摇醒它,注意听好了,听听看我是在唱到什么的时候去摇大灰熊的。”说完,老师在音乐伴奏下边唱歌边去摇大灰熊。“我是什么时候摇大灰熊的?”老师问道,孩子们鸦雀无声,只有一个孩子说“摇醒它。”老师又示范了一次,问道“在什么时候要大灰熊的?”“在摇醒它的时候!”孩子们兴奋的大叫着。“对,是在唱到‘摇的时候。”老师补充道,紧接着带领孩子做了一次,孩子们都很认真的跟着老师一起做,没有孩子提前做的。

紧接着,老师带领四个孩子再次去摇醒大灰熊,并提出了要求“跟在我的后面,不要跑到前面去,否则就保护不了你们了。”孩子们安静地拉成了小火车,紧紧地跟在教师后面,整个过程都没丝毫混乱。接下来,老师引导孩子们倾听音乐,感知歌曲的轻重。“是在琴声变小的时候轻轻走路的!”“是在琴声变大的时候摇大灰熊的!”“大灰熊醒来后要变成木头人!”“如果大灰熊醒后还动的话会被大灰熊抓走!”孩子们大声地说出了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大灰熊发怒的时候就是琴声结束的时候,所以在琴声结束的时候就要变成木头人啦!”老师补充道,孩子们听了后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不论是在让一名幼儿扮演大灰熊,还是男生女生轮流扮演大灰熊,他们都似乎自动达成了一个规则“要跟在老师后面,拉好小火车”,都能在唱到“摇”时才去摇,都能轻轻的走路(甚至都踮起了脚尖走路),都能在大灰熊发怒后变成木头人,一动也不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认真地倾听着音乐,认真地遵守规则。

最后的“与灰熊跳舞”环节,孩子们依旧认真遵守规则,找到一个好朋友与他一起跳舞。看着孩子们开心的表情,老师不禁问了句“今天玩的开心吗?”“开心!”孩子们露出灿烂的笑容,大声的说道。

三、分析

《3-6岁儿童发展指南》在教育建议中提出了“倾听”的教学策略。“倾听”对于幼儿而言是很重要的。《纲要》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指出“能初步感受艺术中的美”。那在音乐活动中要如何感受美呢?倾听,通过倾听感受美,欣赏美。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始终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倾听”的环境,不强调孩子的唱,注重孩子对音乐轻重的感知以及对游戏流程和游戏规则的了解。

活动开始部分教师引导孩子通过倾听“灰熊要发怒”的故事导入歌词。再为幼儿提供倾听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歌曲的轻重,知道在琴声变小时“走路轻轻”,在琴声变大时“摇醒”大灰熊,在琴声结束时变成“木头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语和琴声的轻重是关键。只有轻重明显的琴声和范唱才能让幼儿感知出歌曲的轻重。原本歌曲的曲调在“轻重”这一块无法有效的体现,幼儿无法明显分辨。在本活动中教师加强的“轻重”的力度,配合教师的肢体语言帮助孩子去感知歌曲,去了解游戏规则。在不断的游戏过程中巩固对歌曲的感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教师最后利用“与灰熊跳舞”的环节让孩子在熟悉的歌曲中放松自己,体会与老师、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是快乐的,没有“不会玩”“不敢玩”的负担,有的是大胆参与和认真倾听的机会,获得的是一点点的自我提升。在音乐游戏教学中我们不妨多一些倾听的机会,少一些唱歌的练习,做到“听得好,玩得好”。

(作者单位:南京市雨花现代艺术幼儿园)

猜你喜欢
木头人琴声游戏
一、二、三,木头人(上)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好玩的木头人游戏
爆笑游戏
木头人学笑
琴声记得他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