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通洋
【摘要】:古筝曲《莲花谣》是王建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此曲的主要旋律来自于浙江绍兴的一种地方曲艺“莲花落”。在乐曲中,将“莲花落”这种曲调加以修改、变形,描绘出了一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妙画卷。全曲包括引子在内共有五个部分,按照其整体曲式结构的布局,具有唐代大曲的结构特征。本文将从《莲花谣》的创作背景及特点着手,重点对《莲花谣》的音乐内容、演奏的技术技巧以及演奏中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帮助演奏者更好的理解乐曲、演奏乐曲,并在以后的演奏中能够更好的体会并表达此曲含义,这对古筝演奏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莲花谣》;感情色彩;演奏技巧;情感表达
引言
在古筝表演过程中,古筝演奏与情感表达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因此本文进行古筝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关系的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古筝技术技巧与情感表达艺术的有效共存,通过二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实现古筝演奏技巧与古筝演奏情感表达间关系的把握,推动古筝演奏技术技巧的不断发展。《莲花谣》属于近现代创编筝曲,创作于1995年末,作曲家王建民以其古朴典雅的旋律、古筝五声音阶的特点以及他对大自然景物的情有独钟创作了这部作品。音乐巧妙细腻,全曲通过多段落的不同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并赞美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贵品质。王建民接着又为古筝写下了《幻想曲》、《西域随想》等创意十足的作品。而《莲花谣》则是其中结构较为庞大的一首,近年在一些古筝比赛中曾数次被列为专业组指定曲目。本文通过对《莲花谣》的演奏、技术、情感进行分析,总结作曲、曲谱的独特之处,使古筝演奏者、研究者了解不同风格特点的独特技法,领略此曲独特的演奏特点和艺术魅力,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欣赏此曲的精彩之处,挖掘诠释音乐处理的一般规律,为学习者提升演奏和教学水平提供启示。
一、《莲花谣》的源起
《莲花谣》是王建民先生最具影响力的古筝作品代表作之一。作曲家王建民,江苏无锡人。王建民先生在《莲花谣》创作过程中,以童年与小伙伴们一起在莲花池塘旁玩耍的场景为背景,吸取家乡音乐元素为创作素材。其主要主题的旋律特征来自于绍兴地方的一种曲艺“莲花落”。因其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群众喜闻乐见。此曲曲名颇具中国古雅韵味,使人在未赏其曲先闻其名时,就已在脑海中浮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形象。在此曲中,乐曲充满诗情画意,生动描绘了莲花的谦谦之风,灵动之气,飘渺之韵。作曲家从整体的作品结构直至细微的动机选择都颇费苦心,处处显示出创作的严谨与灵感的闪现。
二、《莲花谣》的创作结构
《莲花谣》全曲共包括引子在內五个部分。按照其整体速度布局,全曲具有了唐代大曲的结构特征,速度由慢而快,分为三部分:散序(散板部分)——中序(慢板部分)——破(从小快板始直至乐曲结束)。同时以作品材料特征为划分依据,乐曲又具有明显三部性的特征,为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因此带有明显的混合性质。具体结构如下:
在这首作品中, 作曲家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手法,以西方传统的复三部结构: 呈式—对比—再现为“形”,以东方古典的“歌舞大曲”形式为“神”。形神兼备, 堪称“中西合璧”,极具创作性。
慢板采用了二段体的曲式结构,描写了池塘里亭亭玉立的莲花优雅的开放,左手的切分节奏的持续音给予音乐稳定的因素,在旋律线条发展的基础上,低音的和声使音乐有了发展的动力。和声织体简单明了。在音色方面具有特色的是持续切分音利用左手小指用肉拨弦,使音色更加自然,没有杂音,表现出孤傲、优美的莲花形象。在调式方面慢板进入到主调的从属调E大调当中,较为稳定协和,从17小节回到主調,体现了回归稳定的音乐。第二部分快板采用了变奏的写作手法,同样的旋律,利用摇指、轮撮、琶音演绎出不同的风格,摇指段旋律线条优美、连贯,描写莲花被人称赞、颂扬的精神,轮撮段并且巩固主题旋律将音乐发展推向小高潮,琶音伴随的是左手的轮指,描绘了雨点砸落,暴风雨的前兆。第三部分的广板利用复调的写作手法,描写了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莲花依然挺立于池塘之中,展现了莲花的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精神风貌。尾声回到主题旋律,与慢板第一段首尾呼应。
中国现代古筝曲目的形成与历史、文化、传人、乐谱、技法及风格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一个乐曲的发展与传承都离不开传人富有个性的演奏。即使是相同筝派的同一首曲目,也会因为传人们不同的传承背景、各自演奏特点以及对音乐内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多种不同的演奏版本。正是这种富有个性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各筝派不同的艺术风格。此乐曲既在曲式结构方面融合西方作曲技法,又在旋律方面满足国乐对旋律朗朗上口的要求。为近现代各大音乐学院必学曲目之一,为演奏者提供良好的音乐素材。
三、《莲花谣》的演奏技巧
古筝演奏是音乐艺术,表演技能,感情演绎的统一体现,用音乐代替语言,用技能反映主题,用感情反映灵魂,具有极强的直观性。演奏者根据作曲家的意图来表达音乐情绪,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物内心思想感情和原作品的真情实感,并依靠各种演奏技术准确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这就要求演奏者的演奏技术水平和音乐表演技能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才能准确表达音乐中思想情感的变化。不同的演奏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在节拍律动变化,音质音色变化,演奏速度力度变化,技巧变化,情感变化和音乐内在韵律等方面都有不间的形式。这些方面在《莲花谣》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一)演奏中的节拍律动表现艺术
节奏节拍是音乐中的重要因素,没有节拍支撑的音乐便不成音乐。在《莲花谣》中,乐曲以散板开始,呈现出一幅洁净剔透的画面;泛音开头,把我们带入一个悠远清净而又静谧的世界;莲花傲然挺立的姿态跃于脑海,形成一幅莲花悠然自得的美妙画卷。散板结束后进入4/4拍第一段“慢板,抒情地”,乐曲呈现给我们四声部的交响化音乐织体,此种写法将旋律加伴奏的单纯二声部形态,拓展成音色层次分明的多声部。由于中间声部的同音反复以切分音的形式出现,其中还包括琶音,摇指,花指的技巧,这就要求演奏者有很好的节奏感与节拍的律动感,以防拍子不准,漏拍等错误出现,使声部之间产生错位,影响曲目特有的艺术效果。作曲家利用高声部如背景音乐般的伴奏和中声部的简洁优雅的旋律线条相结合,这样就产生了更加生动、具体的效果。这样的节奏,营造了安静、甜美的气氛与意境,容易使演奏者带领听众进入作曲家所追求的意境中,产生悠远、沉稳、透着荷花含苞待放的清新艺术感觉。
(二)演奏中的音色音质表现艺术
在古筝的演奏中,音色音质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根据曲目需要,音色或莺如钟鼓,气字轩昂,磅礴洒脱;或轻如滴水穿石,迂回缭绕,细致入微;或温润敦厚,圆润大方;或委婉典雅,清新流畅,《莲花谣》的音色表现艺术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莲花谣》中,乐曲开头的散板,慢板和结尾的再现段,采用清静细腻的音色,注意保持指甲触弦的角度和减少琴弦与指甲之间的摩擦力,减少噪音,以达到静谧悠远的意境,来表现莲花的高贵与脱俗。在乐曲中部,从小快板部分开始,采用传统的风格浓郁的民族调式,出现了相同音型的模进并进行同宫系统转调,由慢起渐快的小快板渐渐地烘托出热闹的江南生活气氛,如以下图谱:
其中还有用相同的音型模仿出锣鼓敲打的热闹场面,另外在古筝的不同音域出现了相互唱和,一唱一和相互对答的方式,出现了活泼,俏皮,跳跃的多彩音色。
另外曲谱中还运用了右手摇指与左手分解和弦相互交替的音乐织体,表现出莲花翩翩起舞、活灵活现、雅动人的姿态。
这三段谱例需要演奏者用不同的色彩效果加以区分,以表现作品内心情绪的转换。小快板的演奏要干脆利落,可以加用手掌侧面进行止音,防止余音出现,求得干凈轻快的色彩效果。处理莲花绽放起舞的摇指段落时,演奏要注意谱面中的休止符号与两手之间的音型转换和相互配合,恰当、准确地表现莲花轻盈的舞姿和明亮的音色效果。在不同音域相互唱和的乐句中,要有意识的运用小关节,突出不同的音乐形象,用古筝模仿不同的音效区分锣鼓与小钗的音乐色彩。所以指尖触弦不但要有力,还要轻巧,获取良好的音质。这样才能恰当地反映古筝演奏《莲花谣》中音色音质不同的艺术色彩效果。
(三)演奏速度和艺术表现
《莲花谣》有弹性的速度“舒展有度”,不失乐曲的本色:从第一段“慢板”到第二段“小快板”之前,作者并未表示任何速度或表情的变化,因此第一段音乐韵味的铺垫的结构应当是有其整体性与延续性。虽然第一段后半部分的音乐较为生动,因此从第17 小节开始产生一连串16 分音符的涟漪,为随之带来的主旋律反复进行加花,但并不表示这部分的速度应当加快。在实际弹奏的作品中,可能有些演奏者并不是按照谱例上面来弹右手的部分,或许你听起来感觉比原谱更好些,比如,在2009 年古筝金钟奖当中,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任洲洋,他将这部分的右手部分加花,感觉整体的效果又提升了一个档次,描写了莲花在生长过程中的愉悦和舒畅的意境,像是把听众真的带到了莲花生长的地方,看着它一点点地长起来。笔者认为这样添加音符,并没有改变实际表达的效果,反而显得乐曲更为生动、细腻。因此,这也是演奏者应当学习的地方。要弹出更好的旋律和韵味,可以适当地灵活改动一下,才能把最出彩的地方呈现给听众。
(四)古筝演奏中的技巧变化表现艺术
随着古筝演奏的创新与发展,又出现了多种现代演奏技术,其中包括摇指,轮指,快速指序等高难度技巧,也包括扫弦,拍板,敲击等多种渲染气氛、表达效果的技巧和方法。在这些技巧中也有更加细致的划分,如摇指。随着音乐作品的需要,出现了长摇,短摇,扎桩摇,悬腕摇,扫摇,扣摇等多种技巧。如:现代技巧在《莲花谣》中的应用。在《莲花谣》中运用了扫弦和大段扫摇、扣摇的技巧,以浓墨重彩的手笔书写了莲花的不屈精神。扫摇期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利用由弱渐强的扫摇,表现争妍竞放中千姿百态、不同层次的思想变化。这些灵活技巧的运用,为演奏古筝高难度的作品提供了支撑,更加流畅地刻画了曲目的灵魂和主题,大大增强了古筝的表现力,使古筝音乐更具有感染力,使音乐情绪达到高潮。
四、《莲花谣》的艺术价值
在多种艺术的表达形式中,音乐情感的表达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连接听众与音乐之间的桥梁,直接影响到听众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演奏者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听众的情绪与感受。科普兰曾经有一段话说过:“如果了解作曲家的作品风格对聆听者来说是重要的话,对演绎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演绎者是音乐的中间人。聆听者更多地听到的是演绎者对作曲家的想法,而不是作曲家。”因此对于演奏者来说,仅有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对作品外延的创作是远远不够的,其情感的演绎是表演的主要内容,神和形的交融,张和弛的统一,虚和实的应用,都是演奏者应具有的表演素养。如果說把作品南单纯的乐谱演奏作为古筝的初级阶段,把自身的演奏个性,进行演奏创新作为演奏的中级阶段,那么情感上演奏的有机融合,技巧、演奏创新、神韵和情感的和谐交融,即从情感的蓄积到热情爆发的高潮就达到表演的高级阶段了。
对于《莲花谣》这个曲目来说,以莲花作为素材明、显是以抒情见长的音乐作品,在生活和文学修养的基础上,我们很容易就能够进入状态,把作品中的不同段落加入莲花的音乐形象,表现莲花不同状态下的美丽。演奏者还应通过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元素的变化和技巧恰当运用,力求突出莲花的翩翩起舞,轻巧高洁的意象,从而更好的深入音乐,完成作品。感情表达不可缺少的素养是演奏者的感知与领悟。大量的实践活动与提高自身修养是感知领悟的必要途径,从而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地领悟艺术的精髓,提升自己对音乐的深层领悟力与理解力。演奏民族器乐更多的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作支撑,在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中,中国古典文学,诗词,戏曲,说唱等民族文化可以成为我们汲取营养的最好途径。如果我们演奏《莲花谣》,就可以多读些与莲花有关的诗词,多看些与莲花有关的书画作品,多想一下千百年来莲花为什么受到许多人的赞美与喜爱,那么再演奏这个作品时就可以做到行云流水,游刃有余,达到“琴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结语:
古筝演奏技巧和古筝乐曲的情感表达间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同时本文的研究也为更好推动古筝弹奏技巧与古筝弹奏情感表达间关系的实现和把握提供了有效的借鉴经验提供了支持,为古筝艺术爱好者在进行古筝弹奏过程中更好的实现古筝弹奏技巧的选用以及情感艺术表达的最终呈现提供了研究借鉴。要成为高层次的古筝作品诠释者,就需要不断的学习民族文化,丰富人生阅历,提高个人的音乐素养,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准确表现音乐核心,从而完成有魅力,有感染力,能够征服听众的古筝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邓玲.论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与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李婉芬.论“曹派”筝艺的演奏特色[J].中国音乐,2013.(12)
[3]杨凡.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4.
[4]王小平.近年古筝左手技术的发展与筝曲音乐风格[J].人民音乐,2011(12).
[5]杨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筝乐的传承、创新及其表现特点[D].南京艺术学院,2007.
[6]郭雪君.王巽之和浙派古筝[J].中国音乐,1993(3).
[7]阴明娟.古筝流派成因初探[D].山西大学,2010.
[8]李晗.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方向[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
[9]贵晓琴.浅谈古筝的演奏技法[J].青春岁月,2011(8).
[10]阎林红.筝的演奏技巧发展脉络[J].音乐研究,2010(4).
[11]项斯华、吴赣伯. 浙江筝绉议[J].中国音乐,2011(4).
[12]张亮.浅谈古筝摇指技法[J].大舞台,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