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镜花缘》是我国历史上游记小说类题材的典型代表作,文章旨在分析文中人与社会、经济三者的内在联系与表现,以便进一步体现这一著作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世意义。
关键词:《镜花缘》 生态文明 文化研究
一、《镜花缘》中体现的人文经济内涵
《镜花缘》出于中国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汝珍之手,这部著作自诞生起就备受关注,究其原因是由于在整个文化研究当中,不论是其涉及的人文文化、经济文化,还是史诗画卷都作为我国游记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而存在。
从书籍的角度来看,作者在人物形象设定方面独具匠心,包括在性格设定方面有极其独特之处,就是其将人文文化和经济文化内在联系体现得非常到位。
随着近几年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越来越重视,我国从“十五”规划开始,将文明建设提上日程,尤其在“十三五”规划阶段,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建设步伐与速度,所以,这部著作中体现的我国传统经济与文化的焦点内涵,对于我国“十三五”规划下社会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镜花缘》的主人公唐敖作为作者性格描述最为全面的人物,其在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其游历仙山为主要分界,这是学术界的共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小说在两部分都运用了大量的手笔去描绘和展现仙山和游历之路上的所见所闻。作者将唐敖游历路上所见的人、事、物与人设的命运相交叉,并以主人公为切入点,深刻地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历史画卷。
文中描述的经济文化恰当且生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汝珍晚年虽生活潦倒,但是依然能够以宽广的胸怀关心经济与人的内在联系,实属难得。也正是由于作者处在当时的现实困境之中,才能够以独特的角度去诠释其与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觉悟:突出注重平等的重要性,文化与经济绝对不是相互主宰的被动关系,而应该是一致的平等发展,透过小说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游荡于市井之地的智者,关注与反思的同步进行,结合自身的经历去体会文化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形态,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所表达的这种与经济文化相互融合的关系,正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内涵的表现。作者将整个市井经济内在联系表述深刻而赋予内涵,文学底蕴深厚,通过人设不同阶段的表现,来体现人文与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包容。
二、人与社会、经济三者在《镜花缘》中的相互联系
《镜花缘》这部小说在内涵表达深刻的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不小的讨论,很多专家和学者对于这部著作的评判标准不唯一。就笔者来看,既然当今社会强调和谐的经济体质,那不妨采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这部著作,也就是说,从三个层面来评判李汝珍做表达的经济与社会、人设的内在关系:第一层面:经济文化。作者在小说中对于经济生物的描述与表达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对于经济状态的描述比较直接,很多篇幅都是在对市井经济座椅叙述。例如作者在小说第十四回中这样描述:
“林之洋自去卖货。唐敖与多九公也随后上岸进城。抬头望见几个长人,唐敖吓得直往回跑,颤身说道:‘九公,吓死我了!以前,我见古书上说,长人身高一二十丈,认为绝无此事,哪知今日真见到了七八丈高的人,在半空中晃晃荡荡的。他的脚面比我们肚腹还高,让人望着好不害怕!幸亏逃得快,要被他发现了,用手把我们提起来,放到他眼前去看,我们的身子一定在几丈高的空中了!
看如此边说边走,两人回到船上。多九公自去后舱。林之洋则告诉唐敖,已替他卖了许多花盆,赚了不少钱。因为高兴,两人对饮起来。林之洋笑道:‘俺看天下的事情要想办好,就得凑巧:平时俺同妹夫喝酒以后存下的空坛子,还有前几年的旧坛。”
第二层面:社会环境。经济与社会是分不开的,但是从另一各角度分析,社会环境也是经济文化的一部分,两者息息相关,也相互影响,李汝珍在书中对于社会环境的描述语句也相当丰富,例如在小说第十八回中描述的“市井之下”的社会经济文化:
“正走不多时,碰见一群人,生得面如黑墨,形似猕猴,冲着唐敖唧唧呱呱,说个不停。唐敖听不明白,只有发愣。他们便又伸出手来,像要索讨东西一般。多九公忙解释道:“我们是过路人,没有多少钱带在身上。”可那些人仍然是七言八语,不肯散去。林之洋在旁边有些急了,说道:“九公,俺们走罢,哪有功夫同这些穷鬼瞎缠!”话才说完,只听众人齐喊一声,个个口内喷出烈火。霎时,烟雾弥漫,一片火光,滚滚烈焰,迎面扑来,把林之洋的胡须烧个精光。三人吓得掉头就跑,刚到船上,众人也已赶到。他们口中火光乱冒,把船上的水手也烧得焦头烂额。
短短的几句话,充分地将社会环境中形形色色的人为活动描述得惟妙惟肖。
第三层面:精神领域。人物作为经济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其行为也将决定两者是否能够和谐共荣,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李汝珍在整个书中体现了很多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交经济文化,对现实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纵观来看,经济是一个丰富复杂的系统,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更加需要用一种广博的视野以及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
(基金项目:本文系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镜花缘》的消费文化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2LKT38]。)
参考文献:
[1]韩林.武则天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孔庆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教化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董定一.明清游历小说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4]岳永.清代笔记观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5]孙立清.明清小说“游士”叙事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6]司加飞.《镜花缘》修辞格的认知探析[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姜莉.《镜花缘》的性别与叙事[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马励 江苏连云港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分院基础教学部 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