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育对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启示

2016-05-30 00:38:19饶筠筠
亚太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主体性

饶筠筠

摘 要: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入党后续教育是对党员发展工作的深化。大学生党员的数量不断提升,量的提升更需要质的保证。当下高校基层党组织积极从党校教育、制度制定等层面探索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多在于忽視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者的主体性。因此,本文尝试从主体性教育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主体性;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59-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党员发展是基层党组织的日常党务工作,把握党员发展质量对提升党员队伍有基础性作用,但党员质量的提升除了在于发展严把关之外还需要做好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员发展工作的深化。近年来,大学生党员的数量不断提升,量的提升更需要质的保证。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为党的队伍的强大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但很多高校基层党组织也逐渐意识到,一些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存在纪律性、服务意识退减,理论学习和党性觉悟的弱化等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积极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探索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多在于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者的主体性。因此,本文尝试从主体性教育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主体性教育内涵和特点

(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体相对客体而言,人作为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主体,在从事对象性的活动中也便拥有了主体性。“如果说,人性与动物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类特性的话,那么,主体性乃是这种类特性的精华。……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产生于人于自然界分离的一瞬间,自此以后,人的主体性伴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②主体性教育的内涵源自于哲学与教育学的结合。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同客观的相互作用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③教育指的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当主体性与教育相结合时,也就赋予了教育新的内涵。主体性教育的概念是多层次的,“主体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发挥其主体性,对任何一个层面的忽视都不利于主体性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④主体性教育的层面包含施教者、受教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理论研究者、课程教材开发者等各个层面的主体。所以,在高校党员的教育中,需要从多层面着力,激发各个层面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二)主体性教育的特点

主体性教育作为人同客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育形态,体现了人在教育环境中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主体性教育作为教育实践中一种重要的教育形态,具体有其自身的特性。第一、主体性教育体现为“我”性。人的一切活动从自身价值需要出发,都是为我的。“我”作为认知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与之相关的一切周遭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主客体的对形象关系中论证了主题的为我性,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都难以避免从自身的认知、体验出发经历整个教育过程;第二、主体性教育具有能动性。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本就存在作用与反作用力,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教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为教育过程的推进提供了发展的动力;第三、主体性教育具有创造性。创造性充分展示了主体性的特质,人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变革自然。主体性教育中的创造性体现在教育情境中,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打破僵化思维,从价值需要出发,调整教育内容,改革教育形式。

二、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现状及其困境

(一)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党员后续教育主要依托高校党校和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高校党校多以理论教育为重点,基层党委基层党支部则通过“三会一课”的开展和具体制度的制定对党员进行教育和考核。这两条路径在党员后续教育管理中有着一定的意义,能保证从外化于制的角度保证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能持续接受党的理论的教育,要求自身不违反党的纪律。但从内 化与行的角度而言,这两条后续教育的路径容易忽略大学生党员个人成长的需要,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所以容易出现学生参加后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较差的状况。

(二)高校党校在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的现实困境

高校党校教育在内容上一直呈现出重理论教育,轻综合素质教育;重参与性实践教育,轻启迪式活动教育;重大课堂教育,轻小课堂启发的特点。理论教育的初衷是要帮助大学生党员了解党的政策和时代精神,但在教育中忽视了将理论渗透的深意与学生具体发展结合,特别是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理论显得较为枯燥;参与性实践主要体现在参观性实践活动,让部分学生对实践教育的认识停留于走马观花的认知,忽视对学生思想深度的启发;大课堂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容易产生随众心理,忽视个体的体验和感受,难于做具体的感悟分享;体现这使得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未能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其自身成长需要有效结合,导致教育成效不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经常敷衍对待等情况出现。《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把握党员需求,按需施教,分类施教,在服务中加强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中体现服务,激发党员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广大党员愿意学、学得懂、用得上、用得好。”由此可见,党员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的关键是要重视党员自身的主体地位,提升其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基层党支部在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凸显的问题

高校基层党支部在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主要依托于组织生活的开展。据相关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党员反应,支部党组织生活主要是党员的发展转正工作,以及学院党委要求的理论学习。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党支部组织生活目前多以学院党委要求的具体规定动作为主,学生党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教育的意义,更难以主动的、能动的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基层党支部对党员的后续教育存在单一化和被动化的情况,使得党员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不论是高校党校教育还是基层党支部教育,其主要的问题就是忽视了主体的重要性。所以,要突破当下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困境,最重要的是找准教育的着力点,全面把握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和,凸显主体教育在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的作用。

三、主体性教育对高校党员后续教育的启示

主体性教育有三重规定:主体性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原则。主体性的教育要求教育应成为被教育者的主体性活动,帮助被教育者主动的认知知识,实践理论;教育的主体性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重新彰显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教育活动的影响力;主体性教育原则就是坚持价值判定标准和实践性原则,凸显教育活动成效。主体性教育本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将主体性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性教育之后,也将会为高校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与力量,有助于改变当下后续教育中忽视教师能动性、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教育管理研究者的创造性的情况,把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提升教师能动性、满足学生需要、实现教育创新之上,以教育主题为本,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多路径上,不断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成效。

(一)搭建主体性教育发展平台,激发主体的自我认知与提升力

在高校黨员后续教育中,主体包含教师与学生、教育管理者与研究者四个主体。激发四个主体的自我探索与创新将对高校党员的后续教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所以,主体性教育在后续教育中的着力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显性主体教师与学生入手,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探索性;另一方面则是从隐形主体教育的管理者与研究者入手,增强教育管理者和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性。第一、激发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力度。在课程改革的趋势中,“教学过程”逐渐转化为“学习过程”,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主动探究问题成为教师的重要技能,在高校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过程中,承担教师身份的高校年轻党务工作者需要在加强自身党性修炼的同时,更需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深度把握理论,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理论知识。第二、提升学生对支部组织生活的领悟力。主体性教育中强调激发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跟我们一直提及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高校基层党建中,党组织生活形式丰富多样,实践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实践教育与大学生党员的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建立学习、实验帮扶机制,得以使大学生党员在日常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中起到先锋作用,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第三、推进管理者对党校教材的深度改革。课程与教材在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表现形式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材使用者的心智。

(二)创建主体教育实践平台,调动主体自身完善需求激发创造力

主体性教育是思想的也是实践的,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增强主体的体验感,从而能够激发主体探寻自身的发展需求。第一、在高校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中,为教师搭建自身完善平台,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帮助年轻教师认知自身经验的不足,促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第二、联系多种教育实践基地,帮助高校学生党员通过考察、参观等多种途径,进一步了解历史发展,知晓时代特征。第三、组织形式丰富的党日活动,提升学生党员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引导其探究自身的发展需要,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与效果;第四、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班,帮助教育管理者不断学习。当下是一个多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已经从传统的纯文字体验,逐渐转变为图为并茂,甚至是视频感知的阶段。因此,从主体性教育层面而言,教育的管理者对教材的把握也需要注入时代新媒体的理念,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的内容呈现于教材之中。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2011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资助GUTDJD05

注解:

①赵欢君.试析学习文化的构成及其形成机制[J].嘉兴学院学报.2001.(1).

②王坤庆.人性、主体性与主体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7(7).114-118.

③袁仁贵.人的哲学[M].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57页.

④李森.主体性教育研究的反思与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参考文献:

[1]李森.尹弘飚.主体性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建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2]赵文波.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3]甘桂阳.大学生党员后继教育再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2010(9).

[4]王柯姣.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党员主体性
“微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影响力路径探析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8:34:19
高校学生党员党性及其影响力的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8:05:10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精致化管理模式探究
新时期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及管理策略研究
构建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10:48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05:25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完善教育和培训效果的评价方式增强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训效果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