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区漆桥村传统村落保护情况调查报告分析

2016-05-30 19:05左宜鑫李明
南方农业·中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遗产

左宜鑫 李明

摘 要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地,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价值,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漆桥村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孔子后裔聚居地,村内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已被列入传统村落名录。但近年由于城市化侵蚀等原因,村落的建筑遗迹、民俗人文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基于此,通过在漆桥村实地问卷调研所得的数据资料,总结漆桥村文化遗产保存现状,发现漆桥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对象为当地村民,所得出的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群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漆桥村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2.030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地,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价值,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漆桥村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孔子后裔聚居地,被誉为“金陵第一古村落”。漆桥村中有一条长500 m,历史近2000年的老街巷。2011年,老街保护和开发办公室成立,修缮工程在2012年春节后全面启动,但保护修复效果不尽如人意,村落文化遗产状况堪忧。当地急需进行村落保护相关实地调查,以发现当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 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旨在探究目前高淳区漆桥村传统村落的保护状况,发现当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实地观察当地古建筑、古街巷保护情况;第二部分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问卷调查中,通过随机抽样选取了200位村民,调查了村民的基本情况、对传统村落保护现状的评价、对漆桥村保护的建议。以此研究古村落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漆桥村特色孔子文化的保护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情况等,发现漆橋村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得到村民的相关意见。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所访对象共176人,均为漆桥村常住村民,30%的受访者为孔姓;受访者中有男性村民95人,女性村民81人,受访者中年居多。

当地村民受教育程度中等偏低,收入水平中等,职业以经商和外出打工为主,较少从事与古村落发展相关工作。

村民对传统村落及保护的概念不明晰,对村落保护不够重视。在调查中发现,当地村民对“传统村落”这个概念相对陌生,在调查中,有许多年轻的受访者表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并未关注,对问卷中涉及的内容也表现出不清楚的态度。

2.2 漆桥村保护现状的评价

2.2.1 文化遗产保护欠佳,自然环境保护较好

当地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欠佳,高淳漆桥老街的后半段房屋并没有得到修缮,许多古建筑坍塌破败,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建筑外墙也泥垢遍布,许多墙体有较大裂纹,古建筑的保护情况并不樂观。对于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70%以上的村民认为本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不够好,也少有村民继承传统手艺或戏剧,更少有人从事相关职业。同时,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漆桥村老城区自然风光秀丽、绿树成荫、花草遍布,在居民区和商业区之外的地方是大面积的农田或绿地,自然环境保护相对较好。

2.2.2 当地传统习俗保护不到位,传统习俗缺乏物质依托

漆桥村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孔子后裔聚居地,漆桥老街上的居民90%以上是孔子的直系后裔,在20世纪40年代仍保留着孔庙祭拜的习俗,还保留着孔氏家训家规。然而当今孔庙在战火中被毁,与此相关的许多习俗也随之消失,在调查中发现,有近50%的当地村民仍保留着祭拜孔庙的习俗。在实地走访时还发现,当地许多家庭住宅和商铺内仍供有孔子画像,但当地村民却找不到正式祭拜的场所,曾经的孔氏私塾也早已不在,孔家文化越来越难以传承,当地传统习俗缺乏物质依托,难以传承。

2.2.3 政府保护工作力度小,保护进程迟缓

据资料显示,在2012年春节后,漆桥村政府总投资5.3亿元的修缮工程已经全面启动,但只有老城区高淳老街沿街的部分危宅得以修复,而其他的古建筑破损仍旧严重。在调查中,有40.9%的受访村民表示虽然感受到了政府保护村落的行动,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11.4%的受访村民表示自己没有感受到政府的保护行动。在询问漆桥村的保护有哪些不足之处时,52.8%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实际投入保护的经费不足,无法进行高质量的修复和保护。

2.2.4 保护范围局限,效果不理想

调查时发现,当地经营建材等现代行业的村民有很多,但基本无人经营传统文化工艺相关商业。在调查中,有21%的受访者表示政府仅仅保护了当地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够;44.3%的受访村民表示当地只保护了能够带来利益收入的文化遗产,暂时不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文化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保护范围局限。

政府为保护当地物质文化遗产制定了一些方案,但部分方案脱离实际或实施效果有限。例如:当地政府曾经为了修整道路而将历史悠久的青石板路改造为水泥路,而后为了修复村落古貌又将青石板路挖出,对这一行为,有19.9%的受访村民认为此举费钱费力,由此可见当地政府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保护经验仍然欠缺。

2.3 当地民众对保护的参与情况

2.3.1 当地村民整体保护意识淡薄

在实地走访时发现,当地中青年村民主要居住在漆桥村的新城区“双牌石”,新城区内新式水泥建筑林立,道路多为平整的柏油路,街边多为建材商铺,俨然看不到老城的影子。当地的年轻人称,他们从小在新城区长大,甚至没有去过一次几公里外的老城区,对当地传统文化知识也知之甚少,更不要说对当地传统村落保护情况的了解。

2.3.2 村民注重切身利益,寻求经济利益与保护的结合

在实地走访方时发现,村民的当下的期望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善居住环境;二是提高收入水平。大部分村居住在老城区的村民赞成漆桥村的旅游开发,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住宅能够得到修缮,居住环境能够有所改善,居住在新城区的村民希望游客的到来能促进农副产品的销售、带动农家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自己的收入[2],民众希望传统村落的保护能够为自己带来切身的利益。

3 结论与建议

经过观察分析数据分析总结,漆桥村的保护仍存在以下問题。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保护范围相对局限,仅对部分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修复;保护规划不细致、不系统,工程拖沓,效果一般;政府单方保护,没有调动当地村民和周边群众。从群众角度来看,村民对当地文化了解不深,尤其是年轻一代人群不关心传统文化;村民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相关问题关注较少,当地文化氛围不浓厚;村民对村落保护相关政策不关心,与政府互动较少,政策参与不够积极。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传统村落的保护相关文献综述,试着给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第一,政府在制定保护规划前应进行实地调研,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在保护前做好遗产评估,制定细致全面的规划,不仅考虑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更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政策实施前法律先行,明确政府官员考核标准、制定整体保护条例、探索传统村落规划制度。

第二,调动当地民众积极性,让保护工作与村民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在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身上传承着历史的记忆和民俗技艺。在保护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当地民众能够从中获益,也就会非常愿意去维持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保留传统村落的生机与活力[3]。

第三,注重保护当地的特色。全国有2555个传统村落,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结合当地的特色来保护,能够避免在保护过程中出现千村一面的尴尬局面。当地开发的旅游街区与其他各地的“老街”“古街”经营模式相似,少有自己的特色,期间店铺种类、商品质量甚至落后于其他古街导致当地旅游业市场冷清。然而当地独特的古建筑,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孔家文化是当地亮点与独特之处,若依托当地亮点兴建古建筑客栈、发展休闲养生产业,建设文化祈福孔庙,则能够更好地利用当地特色发展村落。

第四,将“文化治镇”列入治镇规划,提高村民文化素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宣传,尤其加强对年轻一代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宣传活动让村民了解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相关知识,让村民树立起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自觉参与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成为政策的参与者与支持者,也成为政策的监督与建议者。

系统而深入地调查研究传统村落,既可以抢救性挖掘、整理村落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也有助于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实要求[2]。虽然漆桥村的实地调研结果并不是十分乐观,但结果能够反映出当地以至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的真实情况。保护传统村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也有待学者进一步地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黄焱,孙以栋.乡村聚落的生态审美诠释——以浙江传统村落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12):232-237.

[2]刘馨秋,王思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农史,2015,4(1):99-100.

[3]唐盈,王思明.江苏省传统村落调研报告[J].中国民族博览,2016(6):9-11.

(責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