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大学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载体,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激发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其设计应师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例,阐述校园各空间区域之间布局和道路可达性的关系,从可达性理论分析校园景观布局的不足,从而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布局;可达性;安徽大学磬苑校区
1 什么是可达性
可达性(Accessibility)是指空间实体之间克服距离障碍进行交流的难易程度,表达了空间实体之间的疏密关系,它与区位、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尺度等概念紧密相关。1959年Hansen首次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交通网络中各节点相互作用的机会大小,通俗来讲“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
2 校园概况与平面布局
2.1校园概况
安徽大学新区,又称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因外形整体轮廓酷似古代的击打乐器磬,故得名“磬苑校区”。校区西临九龙商业街,东倚翡翠湖,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占地面积为320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约2800使用者。
2.2校园景观平面布局
通过对校园的平面图可以看出,校园布局工整,是“一线、两区、多点”的组团式景观格局。“一线”即是沿校园的南北走向主干道的景观带;“两区”是指以以东门的磬苑广场到西门的鸣磬广场为中轴线划分南北两个组团的空间格局;“多点”是指南北两区由教学楼、寝室楼、食堂等组团式点状形成。校园整体走势为南北长、东西窄,设计者采用S型的主干道通贯整个校园南北两区,不但为整体的美感弥补不足,又为功能分区上做了划分。采用了轴对称的空间编排方式。
3校园景观设计布局的不足及可达性分析
3.1校园景观设计布局的不足及建议
3.1.1校园广场
处于西门的鸣磬广场有个中心舞台,它与观众座位距离太远导致设计本意户外表演场地无法实现,功能性根本无法得到满足,同时宽敞的大空间格局并没有表现大学校园广场的青春洋溢。广场缺少顶层植物,减少了学生到达此处休息及娱乐。绿地的使用即没有大片草坪的功能和舒适感,又没有合适的表达带来的美观性,反而阻塞了空间的流动性和通达性。
3.1.2图书馆
文典阁后的中心叠水景观虽具备美感,但由于其利用水的特性,使其大大阻碍了南北两区的通行,即造成学生上下课通往博南博北路段的堵塞。交通动线缺乏,导致南北区域沟通减弱,各个功能区域流动性和可达性降低。学生通过简单的踩踏寻找途径通过,破坏了绿地景观及水景的原本样貌。设计师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着手,只是注重平面对称的美感,大大减弱了使用率,阻塞了空间的流动性,使空间不能的很好的利用及发挥其功能。
3.1.3校园道路
校园道路是连接建筑群及节点构成的整体秩序,也是成为空间形态的骨架,也是形成校园形象特征的主要构成因素。
道路两侧的绿化没有连贯性,行道树应选择高大浓密的、分枝点高的乔木,搭配地被、矮小的灌木从而形成连续性的植物景观,起到美观及导视的作用。
3.2可达性分析
从宏观的可达性分析来看,将“出发点”与“目的”用“通道”连接。从中观的可达性分析来看,一个场所及其中“路径”,该场所能否被经过或穿越。学生可以通过次干道及辅助干道到达所通往的任意寝室楼、食堂、教学楼、体育馆和天鹅湖等等。从微观的可达性分析来看,一条“路径”是否具有好的“通达性”品质。独秀大道及至诚大道为主要交通干线,能很好的提高到达目的地的质量。次干道及辅助干道借助周边景观及亲水区更好的提供步行和欣赏。
4景观布局中的可达性改进
4.1增加空间暗示与引导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交往增加,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开放性公共空间。对于功能性为主的校园环境,一般通达性越高,可达性越高。为满足参观者及师生共同的诉求,带动景观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应增加景观空间的暗示与引导。引导与暗示是利用人的心理特点和习惯,合理而巧妙地设计和安排路线,使使用者自然地、于不经意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或路线从一个空间依次走向另一个空间。引导与暗示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方法,不是简单的路标式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人的感兴趣的某种形状、颜色等来引导人的行为,从而既能满足设计的功能要求,又能使人得到某种设计美的体验。
4.2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
勒内·迪博斯说:“场所精神象征一种使用者与特定地方生动的生态关系。使用者从场所获取,并给场所增加了多方面的使用者文特征,无论宏伟或者贫瘠的景观,若没有使用者类的爱、劳动和艺术,则不能全部展现潜在的丰富内涵。”大学校园的广场空间是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现大学场所精神的物质载体与可达性终端的重要成分。其大面积的下沉式广场,能满足校园功能性的大型娱乐活动及社交等需求。但忽视了大学生心理行为活动的层次关系,使得私密空间及活动变得较为困难。
4.3完善道路节点的休憩空间
节点的重要性表现在它是某些用途或是特征的集中,许多节点同时具有交叉和集中的两种特点,它与道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使用者路程中的某些集中之处。良好的休憩空间可以满足大学生交往的需求,可较大程度上吸引及启发大学生的交往带来的弊端。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可设置座位在开放式的空间,如条形、列形、岛屿形的座椅,也能有单置或具有相对私密性的座椅,那么对于整个校园的休憩空间就能更使用者性化,能够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其次在设计形式与类型上寻求多元化,并结合水体、植物景观等要素共同构成室外休憩空間环境。
4.4营造景观科学化
建立使用者及校园景观直接的关系,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设计。①水景体量空间较小,通过步行道路将校园景观中分散的水景联系起来,加强水景生态性,增加水生植物栽培。②完善的“基地”空间,通常是校园的院系建筑或教学楼所包合而形成的邻近空间,比校园广场更为封闭,尺度较小,更具围合性、私密性和内向性。③提高绿地使用率,为使用者增加更多的休憩空间。④提高景观小品的质量,利用其灵活性及多样性丰富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将选择合理的位置和布局、根据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设计构思,做到因地制宜,把道路与景观小品结合到一起。
5结语
大学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载体,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激发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其设计应师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行为活动。
本文通过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的可达性理论分析对安徽大学磬苑校园景观布局设计提出參考建议:①增加空间暗示和引导,连接布局空间序列提升趣味性。②注重场所空间营造,丰富景观可达性终端的多元化。③完善道路节点的休憩空间,增加景观分区标识性。④营造景观科学化,因地制宜。总的来讲,忽视人的使用者行为而设计的空间往往会在使用中暴露出种种弊端,唯有着眼于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营造出使用者与空间的有机结合的校园环境才更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平华,陆玉麒.城市可达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评论[J]城市问题,2005.1213(1);69-73.
[2]杨志德.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2(3);231-232.
作者简介:叶静(1996-),女 ,汉族,浙江苍南,本科,安徽大学在读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