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阶梯式训练. 在不断的训练中,逐渐拥有一定的逻辑思维. 当学生拥有一定的数学思维后,再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只有自己探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自我总结后思维才会慢慢的提升. 探究的形式有很多种,以独立思考为基础进行合作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意识.
一、营造探究学习氛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处于班级之中总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所以,学习氛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或多或少受着周围人的影响,教师可以以部分带动整体,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对具体问题的探究. 在教学中可以提问几个基础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让他们之间进行互动. 同时,让其他同学也跟着思考问题. 在探究氛围改善后,教师让这几个带头的同学,分别进入班级的各个小组中,共同探究题目. 这样一来,班级的氛围就会变得适合探究问题,氛围改善了,学生在思考时,能够更加投入,慢慢思考之下,找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给出三个特殊三角形,等腰、直角、等边,请三名同学上来自己动手测量,然后共同公布出答案,接着找出其中有什么规律呢?让其他同学也跟着思考,接着几个人一小组,每个小组画出任意的3个三角形,自己测量,接着总结规律,最后选出一个人作为代表发言. 气氛改善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提升很多,更有助于学生培养探究意识.
二、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的探究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有些问题本身就比较难,往往需要很多的铺垫,最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所以学生一开始不能全身心投入的话,在探究问题过程中,会觉得很枯燥,可能会半途就放弃了.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首先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将精力全部放到这里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 学生这时候已经融入到了情境中,自然乐意去思考问题. 在思考问题中,学生遇到不会的时候,还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更加努力去解决这个问题. 情境的创设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教学到“指数”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内容,给他们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有人玩过折纸的游戏吗?就是我们拿一张纸,进行对折,看谁对折的次数比较多. 你们最多对折过多少次呢?那么你们觉得我要能把一张纸叠42次会有多高呢?”接下来教师告诉学生,对折42次可以到达月球上,虽然这是理论,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呢?你们能利用之前学习的指数内容进行运算,来解释吗?利用情境,来引发学生去探究.
三、体验探究知识过程,进行探究性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 教师虽然讲述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但是学生还是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 比如,函数的相关知识. 有些函数教师在头脑中都有着图像,且由于教师懂得更多关于函数的知识,对于初中函数的概念学生一看就懂了. 然而学生初学函数,对于很多知识内容了解的不够全面.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出问题,从而形成问题意识. 如在函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画函数图像,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自己去画图像. 学生在画出函数图像后,再接触函数的性质,就能更加容易的理解了. 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运用到许多关于函数图像的内容. 所以,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在其他方面也需要学生去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比如概念、定义、定理. 这些内容是前人总结而来的,对于学生而言是抽象的,要想理解这些概念定理,最好是让学生体验其形成的过程. 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去探究,有很多地方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慢慢理解、解决,思维层次会提升很多,对于这些知识点理解也会非常深刻. 所以,进行探究性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給予学生探究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问题需要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 有些简单的定理推导可能只需要几分钟,然而有些思维层次比较高的,需要几十分钟才能解决. 一节课的时间并不多,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一个难题,有些不切实际,因为可能一节课都不一定能探讨出来,但是教师可以选一些在十分钟左右便能推出来的题目,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探讨. 这主要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课堂上培养了学生积极自主的探究习惯,课后可以让学生探究一些难的题目. 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判断”时,除了课本中几个定理外,还可以提出许多命题. 有的很容易便能思考出来,但是有的便不容易一眼看出对错. 让学生自己思考这些命题的正确与否,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 当然教师如果想节省时间的话,可以给学生们适当的提示. 因为课堂上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就可以了. 引导学生拥有探究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后有时间的时候,去慢慢探索更有难度的题目. 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本身就带着难以解决的心态去思考. 但是一旦学生花了时间,解决了问题,那么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学好数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生自己的不懈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究问题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 这样,在遇到其他问题时便能轻松解决. 问题的高度决定了思维的高度. 问题意识来自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顿悟,有了顿悟才能切实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从而形成数学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