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配
摘要:歌唱课教学是初中音乐课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是学生提高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本文试图从学生、教材等角度去探究初中歌唱课教学的有效性,考察分析和归纳总结初中音乐课中学生歌唱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反思初中歌唱课教学尚存的问题与不足,并就这些问题提出若干一己之见,以就正于方家。
关键词:歌唱课 有效性 学生 教材
某位音乐学院教育系主任在全国中学音乐教师培训时曾说,她让自己的女儿任意挑一首中学音乐课所教的歌来演唱,得到的是“不会”两个字。其实,中学生“不会”唱初中教材歌曲的大有人在,学生表现在我们和家长面前往往是“想唱不唱,唱得不亮”。那么,我们的学校歌唱课教学问题症结到底在哪呢?
一、对本校部分初中生歌唱情况的调查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笔者通过观察法、测试法、问卷法等方法对所任教的学校进行调查分析:
(一)对学生音准节奏水平的调查
考察学生音高模唱和节奏模唱两方面的音乐基本素养。(考察对象为:初二年段14个班级676位学生,其中男生374位,女生302位。)
1.音高模唱
音高模唱分成两组,一组338人,其中男生176人,女生162人,用钢琴弹a、g、e、c1、d、#d,6个音;另一组338人,男生198人,女生140人,用人声唱a、g、e、c1、d、#d,6个音。我们可以看出女生的音准相对男生要好;学生对人声的音高比钢琴的音高较敏感;学生对音程的敏感度由强到弱依次是小三度、大二度、小六度、小七度、小二度。
2.节奏模唱
节奏模唱采用的是教师拍击一条八拍的节奏型,让学生当场模仿拍。学生对节奏模仿的能力还不错,当老师拍击三遍节奏型后,有91.86%的学生能准确拍击出来。但当老师没有提醒学生要注意速度的情况下,学生在速度准确率方面就显得不理想。
(二)对学生演唱能力的调查
对学生演唱能力的调查是考察学生的音域以及能否使用假声演唱。检查时,我们要求男生用真声,而女生则可以用假声。有7.69%的学生没有音高感,学唱歌曲会相对吃力。女生因为能运用假声演唱,所以受到教材中的作品演唱音域限制较少。而男生处在变声期,能唱到小字一组的e的人只有64.97%,很明显,男生的音域能力限制了教材作品的选择。
(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笔者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让学生自由选择“苏少版”八年级上册任意一首歌曲来测试。
1.关于“学生能否独立完整地演唱中学音乐教材中几首歌曲”的问卷调查,有17.34%的学生选择了“不会”。此结果,从一定的层面上凸显了学生能否独立完整地演唱中学教材中的歌曲概率,也表现出众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存在问题。
那么,到底哪些才是学生会唱的歌曲呢?
2.笔者让学生自由选择“苏少版”八年级上册任意一首歌曲,跟着教材配的伴奏演唱。从学生自选歌曲的考核结果看,在有伴奏的情况下,学生能较好的完成歌曲演唱的占41.12%,个别音准节奏出错的为39.20%和30.77%。由此说明学生对教材中歌曲的把握在73%-80%之间①。根据以上数据分析:1.有伴奏的情况下,学生对教材作品还是能较好的掌握;2.学生对节奏的把握会比对音准的把握高;3.节奏不准确的学生音准往往有问题。
二、对“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歌唱歌曲的探究
我们注意到学生对音乐教材中的歌唱歌曲选择,往往是一些他们课前已经接触的作品,只有9%的同学会选择教材中的新学作品,那我们平时的歌唱教学是否有效反映了我们学校老师的教学成果呢?或许我们得到的答案并不能让我们显得乐观与轻松。针对此问题,笔者用问卷法和统计法对“苏少版”教材中选择作为演唱环节中的68首作品进行分析。主要从学生对教材作品的熟悉度、音域(作品的高音是否到d1甚至是f1)、一字多音、多16分音符、多小二度、多大跳、节奏多变等影响学生音准节奏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教材中的作品有45.59%是学生相对熟悉的作品,这些作品学生往往有较强的学唱兴趣,学唱时也较为便捷容易。但对于54.41%的作品,学生是否喜欢,老师能否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建立起学生对这些相对陌生作品的习唱兴趣呢?这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材中影响学生音准节奏的因素由强到弱的排列是节奏多变、大跳、一字多音、多16分音符和多小二度音。有11.76%的教材作品对女生的演唱造成障碍,高达89.71%的教材作品对处于变声期的男生造成障碍。
三、从学生的内在动机中探究提高歌唱课教学有效性的三点设想
歌唱课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中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做起来困难较大,我们又该如何在训练学生歌唱的知识技能与学生兴趣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呢?美国前教育部长泰洛尔贝尔曾说:“关于教育,有三件事要牢记——一是动机,二是动机,三是动机。”②笔者认为,探究提高歌唱课教学的有效性,至少还得从学生的内在动机中寻找策略。为此笔者管窥蠡测式地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增强学生自主性
“自主性是人‘是其所是的本质特征,亦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③。既然教材中有45.59%是学生相对熟悉的作品,我们为何不让学生先自主选择呢?一是,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他的自我决定很容易就能得到满足,学生的内在动机就得到了提升。学习变成了学生自我负责的事,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大胆地去演唱好每一首教学歌曲。二是,教师通过学生相对熟悉的作品,较容易解决学生音准节奏的问题。当然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我们的教学演唱,不是让学生一味地跟唱,而是训练出用“内心听觉”④去唱歌。三是,当学生的演唱能力和音乐素养提升时,再让学生选择学习那54.41%相对陌生的作品,以达到提高歌唱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胜任力
胜任力是个体需要在理解和控制环境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为此教师应对学生学习指定明确的学年计划和建立每堂课歌唱的螺旋递进型学习目标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让学生清楚每次的目标。如,这节课要求学生都能准确唱好小三度的音程关系,下节课要求学生准备唱好大二度关系和纯四度关系的音程,等等。这样将使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去完成每堂课他们被要求做到的事,激发学生的内在胜任需求和求知欲。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目标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胜任力,取得我们初中歌唱课教学的发展新路径。
(三)激发学生参与性
初中时期是爱表现的年龄段,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或利用这一特点,发挥其潜力,提高教学能力,设计好教学计划。比如,老师可把课堂的部分时间让学生表演他们所学的歌曲,并提前对下节课将参与表演的同学进行点拨提醒,给已参与表演和拟参与表演的学生有课后训练和准备的时间。每次表演完老师还应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并让每位同学都来积极参与点评,肯定成绩、弥补不足,使之有自评也有他评,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初中歌唱课教学的主人,尊重他们的学习感受。通过有系统、有组织、有策略、有步骤、因人而异的教学实践,开启音乐艺术思维,达到调动学生演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笔者曾用小组表演的模式,让学生课前先去准备,使学生在协助中建立唱歌的信心,丰富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让各小组在竞争格局的激荡中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歌唱能力与音乐欣赏水平。
目前,学校的各项物质条件得到了逐步的改善,我们的师资水平和教育管理正日益提高,教育事业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人口多、文化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我们在探究一种能有效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演唱能力的方法时也遇到了困难、障碍和迷茫,这需要我们一起继续努力,在研究教学实践中不断实验、反思、探究、再实验。以期在不断尝试和探寻中提升初中歌唱课教学的有效性,改善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演唱能力的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在音乐演唱教学中得以更加自由、自信和大胆、开阔地“自我发声”,“想唱就唱,唱得响亮”,在音乐艺术的律动中陶冶性情,不断开枝散叶,向上茂生。
注释:
①笔者也曾经做过无伴奏的考核,其结果相对完整演唱的学生为17%左右,但由于此项考核对学校音乐教育要求过高,故在此就不予罗列叙述。
②[美]James P.Raffini :《这样教学生才肯学》,梁平,宋其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③董守生:《论学生的自主性及其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④朱善梅:《论歌唱艺术的内心听觉》,《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美]James P.Raffini.这样教学生才肯学[M]. 梁平,宋其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董守生.论学生的自主性及其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朱善梅.论歌唱艺术的内心听觉[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