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章元
摘要:声乐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还必须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发展重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声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完美结合。本文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入手,对声乐教学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具体措施等进行分析,并在最后对声乐教学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声乐教学 民族音乐 民族教育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艺术积淀,是我国艺术文化的宝贵财富。但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部分国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淡薄,对民族音乐缺少审美体验,导致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面临消亡的危险。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对民族音乐文化学习和传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一)传统的声乐教学体系为主
目前,各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还是沿袭传统的声乐教学体系,以美声教学体系为基础,演唱的歌曲大部分是国外的艺术歌曲或歌剧咏叹调。虽然大部分院校有民族声乐的教学,但是也有是在民族声乐中融入了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因此,从根源上来说我国目前高校的声乐教学还是以美声教学体系为主体。
(二)民族声乐教学缺乏民族韵味
在民族唱法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声音技巧,没有教授民族的韵味,一些独具民族风味的润腔等技巧学生更加知之甚少,从而使学生陷入了“技术”的泥潭,造成了“千人一面”的局面;很多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过分的注重声乐的技巧,诸如气息、共鸣、高位置等技术层面,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民族风格,因此在演唱上对作品中的民族韵味把握不准,失去了作品的原味。
(三)优秀的戏曲、地方曲艺内容缺失
目前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艺术歌曲为主,偶尔会对歌剧有所涉及,但是对于包含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戏曲和地方曲艺却很少涉及,甚至没有,如京剧、汉剧、湘剧、粤剧、黄梅戏、越剧等,这些优秀的民间戏曲和曲艺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精华,体现了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其中独具特点的润腔,舞台表演的形式都是值得声乐教学值得借鉴的内容。
二、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可行性分析
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文件,提出在地方院校中尽量的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将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进行推广,这也为高校声乐教学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可行性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保障。
(一)培养全面的音乐文化素养
在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音乐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族人们创作出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瑰丽的民族民间音乐。而声乐作品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是占据很大的比重的,如民歌、戏曲等,它们都可以纳入声乐教学体系当中。
在学习和演唱这些民族声乐作品时,声乐学习者应该深入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特色、民族风情,只有把握住了作品最核心的民族音乐文化部分,才能够真正的演唱好该作品。因此在提高学生演唱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文化视野,广泛地吸收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最终达到培养全面音乐文化修养的目标。
(二)培养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能力
在地方高校中,音乐专业方向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基本知识。但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就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一般都是非专业学习的人在进行传承,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走访和调研的过程中,笔者调查到很多民间音乐的传承人对于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知之甚少。这也使得很多民间音乐难以得到广泛的传承。而高校的音乐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和识记能力,因此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只要转换一下角色,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合进去就能够获得更好的音乐传承效果。这就为在声乐教学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条件。
三、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民族音乐文化观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一定的音乐文化。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一个民族本质的文化现象,它反映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教育资源。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中,具有很多优秀的发声技法,对其演唱同样能起到练习发声的作用,并且在很多时候还能起到提升声乐表演的能力。同时我国的优秀音乐文化也需要一定的传承,对于传承文化和发展自身声乐技能两个层面来说,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树立一定的民族音乐文化观,体会到民族音乐优秀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二)了解声乐作品的民族文化内涵
民族音乐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同时也是该民族一种对美的认知。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了解作品的民族文化内涵,带领学生品尝民族音乐之美。
第一,意境美。民族音乐的唱词一般比较通俗易懂,意味深刻,耐人寻味;有的唱词甚至还是诗歌,富含一定的意境。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唱词的内涵,领略唱词的意境美。
第二,韵律美。唱词中的“韵律”是词的押韵与节律。而这里的“韵”是指民族音乐文化的风韵、神韵和意韵;“律”是指民族音乐的节奏、运行路线和起落规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创造的方式让学生对各类型民族音乐的基本唱腔的框架上进行加花、润腔作再创造,寻找民族音乐的“律”之所在,并可以用对比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戏曲外部表情,动作、眼神的“韵”所在。?
第三,精神美。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中,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还凸显着高尚的人物品格,这些都能够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并且潜移默化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美。因此教师在教学声乐作品时,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建设相关民族声乐文化课程
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相关的民族声乐文化课程。当然由于中国的民族声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进行民族声乐文化课程的时候,可以让各个地方的院校根据各自地方的特色进行相关的民族声乐文化课程的设置。民族声乐文化课程的建设主要是根据地方的音乐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地域性音乐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独有的地域资源,这是构成地方课程的基础。地域性的音乐资源包括民族音乐文化、民俗文化、专家资源、课程资源以及地区硬件设施资源。
例如在湘西地方院校可以开设苗族歌鼟的声乐文化课程;在邵阳学院可以设置与祁剧相关的音乐课程;在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开设湖南花鼓戏的声乐文化课程等等。
四、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展望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近期的音乐发展中,国家不断出台文件,大力的推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在未来的时间段中,中国的声乐教育的发展方向依然是以民族音乐为主。
(一)重视民族音乐的主体性
在目前的声乐教育中,大部分院校的声乐教学依然是以西方体系为主的,以美声歌曲和欧美的歌剧为主要学习对象,很多学生对于民歌、戏剧、戏曲等等都不是很熟悉,这种“崇洋媚外”的局面应该得到转变。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精华,是离我们最近的音乐文化。在我们学习音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由近到远的进行辐射。民族音乐才是我们生活周围的,我们应该从自己身边的音乐入手,再扩展到对世界多元化的音乐中去。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育中,依然应该以民族音乐为主体,充分发挥民族声乐的主体性。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应该重视对民族音乐的主体性的发展趋势,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关注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积极进行相关的民族音乐的主体性发展。同时这也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
(二)声乐教育民族化回归
在声乐教育中要实现民族化的回归,将声乐教育回归以民族音乐为主打的道路上,或者回到最原汁原味的音乐活动中。并可以将声乐教学与民族的民俗活动等结合在一起,如侗族有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民俗节日;瑶族有“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民俗活动节日;苗族有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这样不仅服务了地方,让地方的民族特色得到了传播,同时也为声乐表演形式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当然,这样的形式也就只能是在周边具有这些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区域的地方进行,从而实现声乐教育的民族化回归。
五、结语
在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国家的需求,也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需求,同时也是声乐民族性和本土化的时代要求。我们首先要加强对民族自豪感的宣传,让学生具有自觉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重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探索和整理,认真对待声乐体系中的民族化;只有这样声乐教师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起到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从而使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充满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志红.高师声乐教材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回归[J].创作与评论,2013,(10).
[2]阳赛玉.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民族化问题[J].艺术研究,2014,(11).
[3]徐敦广.弘扬民族声乐文化?重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J].艺术教育,2008,(02).
[4]王逸群.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研究[J].黄河之声,2013,(11).
[5]李月.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J].音乐时空,2014,(11).
[6]温梅琴.文化视野下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必要性[J].音乐时空,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