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微传播”给社会音乐生活带来的影响

2016-05-30 12:26:55史晓玲王福朋
艺术评鉴 2016年13期
关键词:微传播自媒体音乐

史晓玲 王福朋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网络文化成为了当代的主流文化。信息全球化趋向,使新的音乐技术应运而生,特别是近年来,网络平台显示出了它的重要作用,成为了音乐传播重要的传播媒介。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部分,其传播方式及传媒技术与人类的所有信息传播同步发展。“微传播”的兴起,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音乐观得到了体现和实践,也冲击着传统音乐传播模式的发展。人们通过“微传播”这一渠道,把当今的社会生活呈现得淋漓尽致,在“微传播”里,人人都可以出音乐,人人都可以当明星,不仅满足了当代人表达得欲望,也充实了大众的音乐生活。“微传播”扩展了社会人的音乐生活,给音乐生活带来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微传播”对音乐生活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对它的负面影响我们也要正视。

关键词:音乐“微传播 音乐生活景观 自媒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社会音乐生活也日益丰富,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崛起,音乐“微传播”生活也日益繁荣。音乐“微传播”是以微型社交平台为传播媒介,人们通过这些社交平台,对音乐进行传播、交流。“微传播”的出现为我国的社会音乐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改变了我们音乐生活的方式、交流方式,人们在“微传播”里诉说情感、释放自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需要我们反思和改善。

一、“微传播”重构社会音乐生活景观

(一)社会音乐生活景观的发展

艺术反映生活是一个朴实而真知的道理。“生活现象是每一个人熟悉而又亲历的具体行为过程,其中,往往伴随着随之而生成的思想和观念,当这一现象被定格在艺术框架之中时,随之显现的便是由此而生的艺术行为和艺术观念,这个定格被视为艺术实践活动,由此而生的东西则又被视为艺术观念或思想”①。音乐让城市更美好,社会音乐生活景观从外国传入,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开始慢慢凸显其衬托音乐的作用,比如我们常见的音乐喷泉,每当音乐响起喷泉涌出,都能吸引无数人的眼球。社会音乐生活具有一种潮流性,但不管是什么样子的一定是跟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突飞猛进,音乐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新思想、新技术、新手段也随之进入了我们的音乐生活,致使我们的音乐生活发生了变化。“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这两个新词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伴随社会经济的改革开放,国内人们也过上了电器化的生活,电视、广播、录音机的大量涌入和兴起,音乐传播方式也迎来了春天,盒式录音机和与之相配合的录音磁带,其发展之势一时颇为迅猛。90年代初,“摇滚音乐”达到了顶峰时期,流行音乐的表现题材虽仍以情歌为主,但也出现了许多在反映时代、反映社会、反映人生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更大的拓展的作品。城市民谣真实贴切地表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并且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了社会的底层。“校园民谣”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怀旧情绪直接反映出作者对处于高速发展中的现代社会的思考,是近年来内地流行乐坛中出现的新潮流②。这一时期,各种音乐传播媒介对音乐的扶植也日渐加强。各地广播电台先后设立了歌曲的排行榜,电视台也相应开设了音乐专栏节目。

21世纪全球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音乐生活,音乐制作方式以及传播手段也呈现出了高科技和信息化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网络文化成为了当代的主流文化,传统的专辑和唱片音乐传播模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音乐的个性化也越来越明显,其制作方式也越发的多样化和简洁化,音乐生活的多元化景观慢慢显现出来。传统的音乐传播手法和平台已经相对陈旧,注定要被高科技的传播手段所取代。音乐“微传播”平台的出现,使得音乐作品和知识内容能够得到更广泛、快捷的传播,这也无疑促进了我国音乐事业的高速发展。可以说,音乐“微传播”的兴起与成功,代表了音乐传播的发展趋势,更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音乐观得到了体现和实践,同时也预见了中国音乐“微传播”的发展未来。

(二)“微传播”对音乐发展的冲击

信息全球化趋向,使新的音乐技术应运而生,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音乐生活更是融入了世界音乐主流的大潮中。与此同时,网络平台显示出了它的重要作用,成为了音乐传播中重要的传播媒介,特别是“微传播”的兴起,更是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音乐传播更具多元化、音乐唱法更为个性化、音乐创作更多样化。并且,它打破了传统的传播媒介的局限性,让当今的音乐传播更为顺畅、更为自由。“微传播”成为音乐在新媒介传播里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微传播”时代,大众可以用各种软件制作录制声音,也可以利用多种软件来演奏乐器。在“微传播”平台上,可以自己进行动画音乐的创作,并把自己的一些理念灌输进去,每个人制作的方式都不一样,所以一首歌可以有不同的版本。因此,在“微传播”时代,新的传播观念对传统的音乐生活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也将音乐从被动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并摆脱了传统创作与消费分离的模式,人们既是音乐的制作者又是消费者,“微传播”为音乐大众提供了集创造、娱乐和消费的文化综合平台。在“微传播”中,人们把自身的生活态度带到对音乐信息的选择和制作中来,对个性和自主性的强调也越加明显,大家都感兴趣于即兴发挥,发布自己的音乐内心状态等。在传统的传播媒介中,这些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传统媒介中,大众都是被动地接受媒介所提供的音乐,而传统媒介以及由这些媒介为载体的音乐也很难反映人们的上述心态。也就是说,“微传播”的出现并没有完全顺应传统音乐的传播模式,而是趋于自主性的个性化发展。

(三)“微传播”反映音乐生活的广博与对音乐生活的反作用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一个部分,其传播方式及传媒技术与人类的所有信息传播同步发展。“微传播”反映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也可以说,人们通过“微传播”这一渠道,把当今的社会生活呈现得淋漓尽致。“微传播”更是渗透了人们的音乐生活。从音乐知识信息方面来看,人们可以通过一些自媒体进行信息的浏览,同时进行反馈和转发,达到二次传播得目的。在自媒体中又可以浏览到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音乐知识和讯息,体现出了音乐知识的多样化;从音乐传播形式来看,自媒体发布的音乐包括文字型、音频型、音视频型和图文解说型等,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听视觉感官选择不同的接收方式;从音乐创作和传播来看,有明星和团体的音乐公众平台,也是适合平民的音乐发布平台,在“微传播里,人人都可以出音乐,人人都可以当明星,满足了当代人表达的欲望,充实了大众的音乐生活。“微传播”扩展了社会人的音乐生活,给音乐生活带来了广阔的施展空间。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微传播”对音乐生活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它的负面影响我们也要正视。“微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信息流的滔滔洪水中,人们每天在“微平台”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看似每天都在利用这些“微平台”进行看、听、读、创造,但是,有很多人却把这些活动当作行动的代替物,从而,人们宁愿在这种虚拟时空里生活,也不愿意切身的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降低了对生活的热情。“微传播”对音乐的收藏就像是昙花一现,不能像传统传播模式一样,有较为系统的收藏积累,因为它所传播的信息是零碎的,这样就大大流失了一部分有价值的音乐信息,当我们真正寻找系统性的音乐知识时,才会发现“微传播”这种虚拟式的知识积累的不系统和不完整性。简言之,“微传播”中的音乐信息没有质量有数量。在“微传播”中,“把关人”得不到真正的全面性落实,起不到真正的作用,丧失了最起码的音乐道德底线,一些人用这种传播介质传播不良音乐,对音乐的正能量形成了威胁。或许,在这个快速化发展的时代,知己只有那么几个,而对大多数人来讲,都只是泛泛之交。或许,就是这样的交流方式适应了我们的社会现状。毕竟,只有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要才能够发展壮大。

音乐“微传播”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有着必然性,虽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使人们的音乐生活观得以重构,但由于“微传播”自身所带有的弊端,和目前尚未成熟的系统结构,在这个肆无忌惮追求娱乐和自由的虚拟空间,音乐“微传播”必定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一些负面的音乐对其的影响是巨大的,根据我们学校的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有手机,聊天、听音乐是学生们手机上网的主要活动,而网上传播的一些音乐有很多属于“粗口歌”,我们学校针对学生对手机的迷恋,也特意推出了“手机进袋”的行动,学生只要进入班级,就要把手机放入讲台旁边的手机口袋,这样大大制约了学生们的上网时间,也从侧面抵制了一些“粗口歌”的流传。

“微时代”中,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和精神的释放,使音乐的创作内容更加的肤浅,忽视了其内涵和音乐本身所要传达的精神与实质。甚至,一些商家和个人为了吸引到更多人的关注,在利益的驱使下,层层撞击着道德底线,丧失了音乐文化中最起码的社会功用。音乐“微传播”中,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碎片化,内容相对于浅层次化的特点,如果想要从中收集到大篇幅有含金量的信息,这种情况是比较渺茫的。所以,在音乐专业人士做音乐研究的时候,表示是很难从这些“微传播”空间中寻求帮助的,对于音乐文化和知识的积累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有这些,是需要我们不断深刻反思和探索的。

二、“微传播”呼唤新的网络伦理

“微传播”作为我们文化生活传播中的一部分,不仅开拓了人们的生活视野,也实现了压力下人们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解脱,也为一些人提供了机会,但与此同时,由于是新型媒介,技术上还有诸多不成熟,系统还有一些不完善,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网络伦理问题。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隐私受到威胁等。2015年8月,文化部公布了一批网络音乐产品“黑名单”,有120首歌曲进入了黑名单的行列。这些音乐产品,有的内容涉嫌宣扬淫秽,有的内容充斥暴力,甚至有的还教唆犯罪或者危害社会公德等。因此,“网络音乐黑名单”的出台,以及主管部门加强对网上违规音乐的督查清除,无疑将进一步增强网络文化市场监管的针对性,对网络音乐市场的净化意义重大③。这些措施的出现也威胁着“微传播”的发展。如何使“微传播”健康的发展,是我们必学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人伦理和社会伦理变革

从封建社会到当今的“微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传播技术的飞跃,使信息传播更加的顺畅,与之同时出现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社会的冷漠和道德底线的崩盘。在传统传播时期,人们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获取信息,这种获取无法及时反馈,所以当人与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大家会各自探讨自己对实事信息的一些看法和预计。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由于“微传播”技术的特点,人们通过“微平台”浏览各种技术,又可以在其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对“微传播”来说,构成了及时的反馈,对广大人们来说,这是一种时尚的沟通,可以自由的诉说自己的看法。这形成了与其等到与他人面对面的反馈交流,不如面对新技术的平台进行及时的诉说,“数字、网络和通信技术为支撑的新的传播载体似乎加剧了人之间的疏离,人们似乎更愿意面对机器而非活生生的人进行交流,遥远的人和物变得无比亲切,而与自己接近的个人却因无暇顾及而变得陌生起来”④。网络传播技术肆意的发展,人人都面对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无形之中透露了许多个人的信息,在技术肆意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是“顺风耳,千里眼”,这就使我们的隐私无形中被暴露,使我们的生活受到了种种威胁。“微传播”平台中,虽有“把关人”,但是平台中,人人都在追寻信息传播的快速度和即时性,造就了“把关人”效应的缺失或者是不完整性,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自信,找到成功,这样就让一部分人把“微传播”当成了一种炫富的平台,在平台上任意的发表一些“土豪”的信息,造就了一些人的攀比,拜金主义,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二)音乐“微传播”的规范化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音乐“微传播”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微媒体”仍存在着一些隐患,因为它是数字化进程的产物,一些网络媒体的不足之处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和重视,“微传播”的发展前景堪忧。“微传播”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之一,它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绝不能让它的不良影响侵蚀我们的生活,在做好“微传播”舆论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监督监管和制度的建设工作。

1.需要建立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完善“微传播”责任监督制度,建立高端“把关人”。包括采编是否规范、信息是否准确、格调是否高雅等,就是为了增强发现和查处“微传播”中道德失范行为的力度。通过设置高端“把关人”,建立金字塔式的审查和发放权利机制,层层机构都要担当起监督的责任,切实达到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的目的。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建立“微传播”行为的监控机制,强化传播安全,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3.提高网民的素质。宣传和倡导大众共同来建造积极向上的的“微传播”文化形态。着力推动健康网络新风尚,树立典型,推动人们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热情。

三、结语

音乐“微传播”给当代社会带来了利益,使我们享受到了它的便利。如何兴利除弊,消弥其负作用,这是个永恒的话题。“微传播”的应用,通过科技的创新和传播也得到发展,都正沿着更广阔的道路发展。人们在享受“微传播”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怎样避免其负面影响,建立长效化机制,可谓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孙悦湄,范晓峰:《生活现象·音乐现象·音乐观念——一种音乐美学观的重新解读》,《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1期。

②庄晓蓉:《乘着歌声的翅膀——流行音乐60年》,《走向世界》,2009年第20期。

宛煜:《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状况及美学考量》,《创作与评论》, 2008年第5期。

③余明辉:《“网络音乐黑名单”不能仅仅止于网络整顿》,《中国质量报》,2015年。

④沈蔚:《新媒介技术之伦理张力——以网络传播等为例》,《理论月刊》,2010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微传播自媒体音乐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微传播”环境下多功能图书馆藏品推介文案的撰写与利用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04:05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1:50
音乐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4:56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今传媒(2016年6期)2016-07-02 00:07:35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0:57:44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新闻世界(2016年3期)2016-03-15 08: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