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武
摘 要:学习成功是学生主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尽量提供优良的环境以便学生可以成功学习。教师自己设计的教学环境,叫做教学情境。它能将学生的经验充分调动,能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由此学生具有了好奇心,如此一来,学生学习数学将更加有效,也就觉得数学有趣,因此也更加自信,容易成功,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如何设计教学情境。
关键词:教学情境;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4-001-01
一、儿歌提供快乐空间
儿歌朗朗上口,学生熟悉,它将学生的心灵开启,将学生的智慧启迪。在儿歌中巧妙地融于数学知识,将难化易,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在 “乘法的认识” 的教学中,我说:“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四张嘴,扑嗵扑嗵跳下水。”,说到这里,问:“你理解这首儿歌吗?”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结果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非常地积极主动,乘法的意义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学生理解了。再如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当讲解完运算规则后出示此儿歌:“通览全题定方案,细看是否能简便;从左到右脱式算,先乘除来后加减;括号依次小中大,先算里面后外面;横式计算竖检验,一步一查是关键。”学生靠此儿歌愉快的牢牢记住了四则混合运算规则。
二、操作提供动手空间
教学时,我设计了操作情境,让学生观察、比划、实验等。学生在操作中形成表象,继而师生一起对表象进行分析,由此抽象、概括、总结出知识的本质意义。在进行“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学时,我说:“同学们,每组桌子抽屉里都藏了一个装满东西的盒子。这是我准备的礼物。是什么东西呢?好,把盒子取出来,将东西倒出来,然后看一看。注意哦:把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并且要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学生迫不及待,取出盒子,倒出物体,分物体。由于物体很容易区别,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我强调各种物体的名称。而后学生动手摸一摸并且说一说它们的特点。如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生有了进一步进行感知。
三、悬念提供想像空间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思维是否积极主动。利用“悬念”可以将学生的欲望激发,学生比较、判断,进而分析、概括,最后达到综合、推理的高度。在“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时,我神秘地说:“你们每人想一个整数,把它×5-7,最后结果×2+14,得出数字(同时我将〔()×5-7〕×2+14=( )”写在黑板上)。”过了一会儿,我说“不管你们括号里的数字是几,答案的末位一定是0。”“哦?”学生们大吃一惊。“为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我说。学生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这样,我创设了一个悬念,诱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等差数列的前n项求和”教学时,我先说了一个故事: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很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有一天他的老师比特纳说:“今天给大家出一道算术题,谁算完,就可以先回家吃饭!”说完,他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数题,题是这样的:“1+2+3+4+5+……+100=?”同学们都低头做题,老师开始看起了小说,可没等他看上两页,就听见小高斯说:“报告老师,我做完了.”比特纳头也没抬,就说:“这么快就做完了,肯定不对,回去重做.”高斯却说:“不会错的,肯定是5050.”。这个的故事瞬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老师快说是怎么计算的。这样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四、生活情境提供熟悉空间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我将实际生活变成教学内容,设计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更加自信。在“元、角、分的认识” 教学时,我将小商店“搬到”教室,教室分成四大块,常见物品摆上桌子,标上单价。选4个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他学生是顾客(售货员和顾客都发放一定的游戏用人民币)。他们进行买卖。“购物”过程宽松自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人民币的简单换算也不成问题。
五、问题情境提供研究空间
学启于思,思源于问。数学核心是问题,同时数学是“思维体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够巧妙的话,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独立地解决问题。例如:“将一块豆腐切三刀最多可以切几块。”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必须打破常规思路,拥有创新思维,这样才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开放性练习不但可以克服思维定势,而且可以将思路拓宽。例如 “相遇问题” 教学时,学生解题时容易套用公式“总路程=速度和×时间”。为了突破这个思维定势,我安排了一个开放题:甲乙两车同时从对面开来,甲车每小时51千米,乙车每小时49千米,两车开了2小时,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结果大部分同学套用公式,但有小部分学生发现此题不明确(两车开了2小时后面没有“相遇”两个字),因此无法解答。我说:想象一下,看会出现哪些情况,小组合作演示。于是就出现了三种情况:1. 相遇;2. 未相遇,还相距一段距离;3. 相遇后交叉而过,又相距一段距离。
这样,开放性的练习,导致了开放性的学习。克服了思维定势,并联系了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联系实际,找准切入点,设计生动情境,可以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这样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实现了由“学知识”到“做知识,用知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