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校教练员对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品行教育的若干建议

2016-05-30 08:33:53郑昕波
亚太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建议

郑昕波

摘 要:本文试图以道德教育于青少年运动员成长重要性为出发点,对教练员道德素养在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品行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从而对体校教练员在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品行教育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体校教练员;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品行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8.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64-01

一、前言

伴随着对该领域进行的“经纬纵横”双向的深入探究,对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的基层单位——体育运动学校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输送具有出色体育运动成绩的运动员,更要培养出具有优秀道德品行的青少年。这一重要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体校教练员和文化教师的肩上。然而,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培养对象是一群既要参加竞技训练,又要学习文化知识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热情活泼、精力充沛;性格外向、好奇心强、敏感;易亢奋、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作为与青少年运动员朝夕相处,情同父母的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员,于青少年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教练员们应该担负起更重的责任。他们除了自身要具有科学训练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人文涵养,并以此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道德品性的追求和人文涵养的升华对少年运动员给予不断地渗透。

二、体校教练员对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品行教育有效渗透的若干建议

(一)规范体校教学的规章制度

为了进一步规范青少年运动体校的常规管理,重视并深入开展对青少年运动员的道德教育,唤起教练员对于青少年运动员道德教育的意识,提升其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视,就必须有相关规章制度来保障道德教育在青少年体育运动体校中有序地开展。

作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运动员,他们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学生,又是运动员。这种双重身份使得教室课堂、训练操场成为教练员和文化教师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针对青少年运动员在道育品行教育方面的共性问题,从有效营造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道德教育氛围的高度,从提高教练员和文化教师的德育积极性的角度,我们不妨在日常工作中从运行机制上不断摸索、探究、实践:树立“道德领先的双育理念”——课堂育人、操场育人,即教学育人,训练育人;强化“双跟机制”——教师跟训、教练跟课;实行“双向激励机制”——学生竞技成绩优异,奖励带课文化教师,文化成绩优异,奖励带训教练员;落实“责任共担机制”——教练员和文化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运动员的管理和教育任务。这四项机制的推出使得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文化教师的职责,体校教练员同样也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因子,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运动场上,道德教育应无时不刻地受到重视。随着这四项机制的出台执行,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开始重视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教育,逐步与文化教师共同承担起对青少年运动员道德教育的职责。

事实上,上述的四项机制给我们提供了”体教结合”工作的新思路,开辟了对青少年运动员道德教育的新格局。不仅如此,设立《教师协同教练员下基层选材招生机制》、《教练员参加学生家长会机制》、《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机制》、《教师业训成果奖励机制》,进一步推动了学校体育和教育资源从结合迈向融合。这四项新的机制更是为“体教结合”工作锦上添花,将青少年运动员道德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我们相信,这些规章制度的相继出台,不仅唤醒了体校教练员对青少年运动员开展道德教育的意识,而且大大激励了教练员开展道德教育积极性,为青少年运动员道育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提供规章制度依据和保障,做到有章可循,落实具体。

(二)倡导教练员在道德教育上进行深入探索与思考

如前所述,作为一名体校教练员,倘若只专注于运动员的竞技体育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品质的教育,那么只能培养出那些竞技体育精神薄弱、品德素养低下的“次品”运动员,即便竞技成绩很好,但因违反国法队规而受到处分运动员屡见不鲜。鉴于此,体校教练员应围绕着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训练和生活,主动探索并发现运动员在道德品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开展道德教育。教练员不仅仅要关注青少年运动员在操场上的训练表现,更要走进课堂关心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情况。通过进课堂听随堂课观察学生运动员的课堂表现,参加期中期末的家长会,与文化教师和家长增加交流沟通,随时了解运动员的思想情况,收集相关信息分析和判断,去发现青少年运动员在道德品行上亟需解决的问题。

进一步而言,那些运动员出身,经过自己刻苦努力,在摘得金牌之后,为国家培养后继人才的优秀教练员,一定是“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坚强的意志,精湛的业务,超人智慧,良好的思维品质的”。他们自己“成长、成才、成人”的经历已为此做出详实的注脚。不言而喻,上述的优秀思维品质不但能帮助教练员在运动训练和比赛指导上取得理想成绩,同样在对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品行教育上亦有所帮助。教练员只有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有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日常体育训练中有预见性的、敏锐地抓住进行道德教育渗透的契机,经过深刻和独立的探索与思考,以创造性、灵活性的方式方法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建立健全他们的道德思想观。体校教练员应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层面上的思考和探索,积极为上一级运动队培养和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少年运动员。

此外,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体校学生家长牺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教练员;国家把培养体育人才的重任交给教练员。作为一名体校教练员,不能以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忽视对其道德品行的培养来完成上级的输送指标,更不能培养出一个个只懂竞技体育,不会做人的“比赛机器”。为了运动员的长远发展,以便其更好地面对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从小培养运动员良好的道德习惯和作风是体校教练员的首要职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青少年运动员的道德品行教育不单单是文化教师的职责,体校教练员亦有着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教练员既是老师,是父母,又是兄长好友,这需要师生双方都能够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同样这也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同理,当运动员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求被适度满足时,就能激发运动员积极乐观的情绪,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体校教练员应视运动员如自己子女,真诚地对待每一位运动员,用心地关爱他们,在这些体育后备人才成长、成才、成人的道路上,不断地夯实他们的基礎,规范他们的行为轨迹,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高道德品行和人文涵养的高素质的“奥林匹克”人才而不遗余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成.业余体校教练员应以育人为己任[J].教育研究,2009(11上).

[2]上海徐汇位育体校谋转型 全面推进体教结合发展 搜狐体育,2012年12月19日.

[3]周学荣.论优秀教练员必备的思维品质[J].中国体育科技,1995(02).

[4]祁惠玲.试论新时期基层教练员个人素质[J].福建体育科技,2003(03).

[5]李太平.道德功能·道德价值·道德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1999(06).

[6]鲍宇,郝焕权.关于在体校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05).

[7]陈洪勇.论现代体育对教练员素质的要求[J].少年体育训练,2010(05).

猜你喜欢
青少年运动员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学生天地(2020年32期)2020-06-09 02:57:54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人大建设(2018年9期)2018-11-18 21:59:16
我的学习建议
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
未来英才(2016年14期)2017-01-12 18:19:59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制度的解构与建构路径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常见问题及训练策略
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途中跑训练手段方法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21:34:51
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建议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2
青少年运动员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策略浅探
浅谈西班牙网球运动员选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