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文博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许多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课程观的转变、教材观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以及教学任务的转变等都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性和彻底性。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凸显语文课堂的“教”和“学”呢?首先要解决好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教的问题;其次要解决好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48-01
语文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的一种活动,“教学相长”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早在《礼记?学记》中就这样写道:“是故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体现“教”和“学”才能使其“相长”且达到极致呢?我想这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要考虑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只有重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交流中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教学理念发生的根本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观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这就意味着“课程”被看作是知识的载体。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不再被看作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也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教材观的转变
以往我们总认为“教材即知识”,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观点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认知都是有限制的,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研讨余地。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教材观呈现出新的转变:教材是范例,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理解和定位。
3.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观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为了教书而教书,很少去反思,去研究。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不应仅是一个道德的传播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教师不应该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而更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促成者;教师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顾问。不难看出,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将被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
4.师生关系的转变
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是专制的、单向的、服从的关系,学生对教师是无条件的服从。这样的师生关系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新课改的教学从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过程。因此,师生关系是双向的、平等的、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关系。
5.教学任务的转变
新课改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教学任务的认识,从最初的“教学生内容”、“教学生学会”转变为“教学生会学”、“教学生创造”,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导,教师是“引导”,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转变,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新要求。那么,教师该如何教?学生该如何学?如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谈谈个人看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解决好教师怎样教的问题
1.教师要对一堂课进行精心备课,要深刻研读教材
只有教师深挖了教材,对教材有了全面的理解,对课堂做好精心的准备,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少走或不走弯路,让学生领略起来才轻松自如。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适宜的氛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情境和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只有营造适宜的情境,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发现美。除此之外,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才能利于学生有效学习。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课堂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点拨,促进课堂学习的新的亮点的生成。教师还应适时地把握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以身作则,用自身的独特魅力去感染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应有扎实的基本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要秉持“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理念,时刻鞭策自己。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解决好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重新明确了语文学习的五大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1.针对以上目标,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放低姿态,与学生用心、平等交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热情。
2.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让学生学会自我鉴定,自我检讨。同时,教师要因材施教,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根据自身能力去进行自我定位,并不断完善自己。
4.学生要注重多积累,多练习,多思考。古语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
参考文献:
[1]黄淑琴,桑志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9.
[2]周小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8.
[3]倪江.理想语文——自由阅读与教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0.
[4]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6.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