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萍
阅读已成为当下全世界人民一个必不可少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每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了“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的在于推动世界各国更多的人参与阅读和写作,培养人们对阅读的兴趣,加强读书学习与交流。
但是中国人年人均阅读量仅为4.39本, 远低于欧美国家。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正是因为阅读有着如此的重要性,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民阅读”的战略部署,2014年、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指导思想。
在研究学者调查中显示:美国小学生阅读量是中国小学生的6倍。所以,提高小学生阅读量迫在眉睫。那么在这提倡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性阅读的能力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吧。
在班级工作中认真做好“听、看、引、讲”四个方面。
一、听。生动活泼的语言,让孩子沉浸在书的海洋中。初当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时, 我深知自主阅读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可是一年级孩子们的识字量不够,所以在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我都会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亲自给孩子们阅读经典的书籍,让孩子们倾听。并配上丰富的肢体语言,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使得他们沉浸在书中,随着主人公一起经历着喜怒哀乐。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孩子们的阅读量无形之中增加了。
二、看。丰富多彩的绘本,让孩子们打开想象的翅膀。教师一味地讲故事,让孩子们去听,难免也有疲惫的时候,这时就要结合多种的有效的途径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了,这时丰富多彩的绘本故事派上了用场。那一幅幅美丽鲜艳、颜色跳跃的绘本图片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视线给吸引住了。这时,我再结合绘本内容给孩子们继续讲故事,讲到一半时,停顿一下,让孩子们看着图片往下叙述,想象一下接下来的故事会如何发展。这样一下子,整个班级像炸开了锅一样,孩子们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抢着编写下面的故事。看着这么热闹的场景,我觉得我的效果达到了。
三、引。结合文章的内容,引导孩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到了高年级后,孩子们的阅读量和识字量都达到了一个较好的阶段。此时,他们也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我利用自习课的时间来打造阅读课,在班级的一个角落设置图书角,摆放一些精心挑选的书籍,以便孩子们随时阅读。在阅读课堂上,我经常会问一些问题:“你们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作者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想法?什么感情吗?你从中有哪些收获……”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来引导孩子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做到真正的与思想者共舞。
四、讲。共读一本好书,发掘孩子们的潜能。在整个学习的过程当中,我适时地布置孩子们在某一个时间段利用身边的资源,共读一本好书。一段时间过后,我会用阅读课的时间召集孩子们在一起探讨书中的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让孩子们自己讲述在看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解决的方法和对本书的理解。如:我布置阅读经典书籍《绿山墙的安妮》。在阅读课上,我让孩子们给我讲讲书中你所收获的感悟。班上一个女同学就讲得很不错“我读了《绿山墙的安妮》这篇故事之后,让我懂得了不管遇见什么事都要积极的去面对,用乐观的精神去感染别人。关爱能让他人无比幸福,同时也能带给自己无限快乐!”有时,我还会让孩子们自己发挥现场创作的才能,给同学们讲故事。这不仅激发了孩子多读书的欲望,还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阅读不只是在学校进行的工作,在家庭生活当中,父母是引导孩子阅读的关键。要想让孩子从小就爱上阅读,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状态,最关键的是要在家庭中营造读书的氛围。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习惯呢?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家长如果能每天都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好书,这本身也是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下模仿家长,从而端起书本阅读起来。
其次,对孩子来说,建立阅读兴趣和培养阅读习惯是第一位的。给孩子选一本好书,好书的定义不在于它是否有名,而在于是否适合孩子当下的这个阶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有趣味性的书给孩子看,比如那些有漂亮插图的惹人喜爱的图书。孩子们喜欢有人物、场景以及他们熟悉的事物的图画和照片。
再次,孩子在读完一本书时,家长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不要急于求成。有时还可以让孩子继续编下面的故事。如果孩子要求的话,可以重复阅读某些书;一本他特别喜爱的书可以反复阅读,家长切不可以制止孩子反复阅读的行为。
最后,固定每天的阅读时间和地点。家长们除了每天陪伴孩子共享一小时亲子阅读美好时光之外,还应该多抽出时间带孩子到图书馆、图书角阅读交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提高家庭阅读水平。
学校和家庭携手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于培养小学生自主的阅读习惯是非常有效的。但无论多么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最终都应该秉承坚定的信念去坚持,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