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052-02
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我结合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方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是教师在开课之前的一段幕启,也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第一步,一个出色的开头会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成功的基调。为此,语文教师的导人也就成了一门艺术,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优化的学习空间,渲染一种优美的、真实的、形象的感知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谐地进入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只要新课的导入方法得当、合理、科学,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进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能启迪思维的情境,才能具有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
二、挖掘潜力全面发展
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有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因此它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中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三、研究教法重抓基础
俗话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其实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不管再先进的技术如何引入,不管课堂如何再富有气氛,小学语文课堂的教与学终究离不开词、字、句的学习。只有扎实练好了基本功,掌握了基本知识,才能在更好条件下学习和提高。不管课改之前还是课改之后,这一点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才是一切的根本,不能本末倒置。生字的读、写,词语意思的掌握、运用,语句的句法、修辞手法,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等仍需老师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训练,应充分、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新知识。课改改的是之前的不足,但不可因为课改,而改掉了语文教学的基础与灵魂。
四、教法多样培养情趣
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它们都浸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要从审美对象中感受到美,获得美感,就必须要有情感。而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并在情感的渗透和驱使下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但能优化学生的情感,打开他们内在思维的情感闸门,而且还能让他们在真情的交融中领略各种审美情韵。
五、创设氛围,激发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他们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教师应遵循这个规律,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要让“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语文,以良好的心理正确对待学生,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绝对的真理”,要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你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有了感情,学生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才能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从而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语文课堂环境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营造情境,传达情感
语文就是情感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情感是学语文的灵魂,如果不去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领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意味,那么学语文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学语文缺乏感情的滋润、心灵的陶冶,势必造成他们精神之源的干涸和心灵之花的枯萎!只有抓住情感这根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中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则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采,还能拉近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让他们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精神情感。
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新课标刚刚启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适应课改,敢于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